• 87阅读
  • 0回复

特殊的纽带 共同的心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特殊的纽带 共同的心愿
朱文相
来自香港、台湾及美国的邓宛霞、王海波、贾丽妮女士和顾铁华、孙元彬、孙元坡先生,各以其拿手好戏献艺于京华,为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的盛大演出增光添彩。
闻名于港九的邓宛霞首当其冲,在会演的第一轮即出演《大英杰烈》。她曾留学欧洲,学习音乐。后来一接触京剧、昆曲,就被这民族文化瑰宝的艺术魅力所痴迷,从而结下不解之缘。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大英杰烈》展现了邓宛霞唱、念、做、打以及手、眼、身、步的全面功底,虽票友下海,却后来居上,颇难能而可贵。我觉得,她在把握角色的分寸感和心理节奏上尤胜一筹,这与她高水平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
台湾女花脸王海波曾习艺于海光剧校,后又拜裘派名净方荣翔为师。她以新生代剧坊的名义与山东省京剧院张派名旦薛亚萍等合演《秦香莲》,可谓珠璧相彰。难得她有一条宽亮醇厚的好嗓子,一出台就赢得热烈的掌声,不愧台湾国剧新生代上乘之材。前几年,她曾访问中国戏曲学院,并利用这一短暂的会晤之机,与马名群、张关正两位先生交流花脸表演艺术。可见她敬业之诚、研艺之勤。
自美国远涉重洋而来的贾丽妮,在梨园剧场与梅葆玥合作演出《坐宫》,沉稳规范,师承有自。为了参加此次梨园庆典,她利用三天假期匆匆赶来北京,共襄盛举,并深感庆幸,引以为荣。
香港名票顾铁华则是京昆耆宿俞振飞先生之高足,曾多次来京进行艺术交流。这次为了挖掘小生冷戏《飞虎山》,经薛正康老师精心辅导,与名净尚长荣同台献艺,在名票与名角合演史上又添一段佳话。
台湾著名杨(小楼)派武生孙元彬、著名架子花脸孙元坡昆仲,是武生名家孙毓昆之子,毕业于富连成社“元”字科。自1948年到台湾至今,42年来首次回访出生之地。他们目睹北京城的沧桑巨变,感慨万端;更为赶上海峡两岸首次大合作演出而欣喜不已。孙元彬先生说,这是他们演剧生涯中最灿烂的日子。孙氏兄弟应河南省京剧团之邀,联袂而来,与其外甥女宋丹菊以及孙毓昆的学生马玉璋两位“梅花奖”获得者合演《战宛城》。在戏剧界专家座谈会上,大家评论说:《战宛城》的演出有“三通”。一是心通,海峡两岸的国粹京剧早就是统一的。这一特殊的纽带永远联结着炎黄子孙的民族心。二是情通,当年孙毓昆与其婿宋德珠(宋丹菊之父)曾合演《战宛城》,饮誉京华;如今借纪念徽班进京200年之东风,子承父艺,甥舅再度合演此剧,体现了骨肉完聚之情。三是“红花”与“绿叶”相通,不仅主演表演精彩,而且河南省京剧团甘当绿叶扶红花,台风严谨,生气勃勃,可谓“一棵菜”。
1月9日下午,年逾花甲的孙氏兄弟与80多位富连成的师兄弟聚会于北京市政协。当年互叫小名儿的哥儿们,今已皓首霜鬓。离合之情诉不尽,悲欢之感叙不完。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为振兴京剧、弘扬国粹而奉献余热。
(附图片)
佳木斯京剧团演出的《赵王与无容》剧照
贾立群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