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好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好戏
钮骠
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首都剧坛好戏连台,北京京剧院二团演出的、由孙月霞编剧、宋捷、茹绍瑞导演的《画龙点睛》,就是其中的一台,赢得了人人欲看的反响。
全剧以生动、流畅的笔触,赞颂了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君王李世民孜孜求士、知人善用的从政精神。据史籍载,李世民曾说过“任使得人,天下自治”,“赏善罚恶,至公无私”的话。剧中情节的展开,植根于史实基础上,赋予了丰富的理想色彩,加以艺术概括,形象地体现了上述思想。这个戏好就好在并未空发议论,而是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加以展示,令人可信。
“庙小风大,官小权大;王法管人,我管王法”,作了如此自我写照的新丰县令赵元楷,假传圣旨,欺凌百姓,攀附权贵,敲诈勒索,成了独据一方的“地头王”、“土皇上”的代表人物,正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吏治败坏的一个缩影。李世民鉴于秀才马周“画龙无睛”的进谏,为访贤能,微服出访。这个“真皇上”恰恰遇上了赵元楷这个“土皇上”,受尽盘剥,大吃苦头,终于使他梦醒黄粱,体察到由于“居深宫、远忠良,闭目塞听官风民情难执掌”而导致的“是非莫辨、曲直不分、终难免举措荒唐”的弊端和隐患,于是痛下决心“回朝去整吏治重振朝纲”。台下的观众随着剧情的推展,不仅获得审美的满足,也在思想认识上受到启迪。历史性与时代性的交融,正是这出戏受到欢迎之所在。
一出戏,能够让内行人点头称道,外行人看着顺眼,除了思想上的感染力之外,当然还必须给予人们以艺术欣赏上的认可和满足。《画龙点睛》做到了这一点。演员们在认真继承流派艺术的基础上,对所宗之派有所推进、增益。张学津饰演的李世民,宗法马(连良)派,身上端庄华贵,潇洒飘逸;唱得舒展流畅、华美俏丽,而且频添新腔。“落荒”一场的大段二簧唱段,经过精雕细琢,取得了成功。这段唱日后很可能会为马派爱好者所争相传唱,这不是又为马派增添了新剧目吗?这样继承流派是可取的。
王文祉扮演的马周,也吸收了裘(盛戎)派唱法,然而又非全裘,能够根据人物性格的需要,揉进新的唱法,有所变异,听来清新、沉醇,无一味模仿之嫌。阎桂祥扮演的四娘,黄德华扮演的赵元楷和罗长德扮演的常何,也都艺有所宗,并见新创。
“识画”一场,赵元楷乘轿率众在唢呐乐曲中上场所使用的剪影手法,就很新鲜。有如一幅剪影作品,置于舞台框中,不落俗套,富于喜剧气氛。全剧节奏顺畅、明快;音乐新而不怪,既让人听着耳熟,又无陈旧之感;舞台美术简洁干净,色调明朗……这些都使这出戏从整体上取得和谐、完美的艺术效果。
最后,应当提一句,剧本后半出的有些场次,演出本对于原作的某些改动,剧作者尚有不同意见。如能再作共同切磋,此剧将会更臻完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