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南塘村渐入佳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7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

  南塘村渐入佳境
本报记者 郑盛丰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让大家都能笑起来!”
广西博白县南塘村支书李宗泰用他的理解与语言阐述这个命题时,嘴角眉梢都流溢着发自内心的笑意。
李宗泰比谁都清楚,南塘,桂东南这个普通山村,3000多村民曾有过缺乏欢笑的历史。
改革开放前,南塘岁岁月月离不开统销粮和救济款,直到1980年,人均年收入只有48元,人均年产粮仅百来公斤。那时南塘村流传的一句话是:辛辛苦苦干一天,买不到一包“经济烟”。而一包当地产的“经济”牌香烟,当时仅8分钱。这种生产和生活水平,南塘人如何能笑得起来?
现在的南塘,村民们腰杆子挺了起来,笑声多了起来。与笑声相联系的,是这组不同寻常的数字:去年与1980年相比,全村工农业产值由50万元增加到1035万元,增长20倍;人均收入由48元增加到860元,增长17倍;粮食总产增加2倍;集体固定资产已达600多万元;村级企业产品70%出口,远销7个国家和地区,已为国家创汇560万元……
这些成就,凡了解南塘的底子与条件的,就会感到南塘上述变化既来之不易,也启人深思。
南塘村的多半村民,是50年代末修水库时的库区移民。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离县城80公里,且土地贫瘠,人均耕地还不足4分。在上街卖几只鸡也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4分瘦薄黄土地的单一收成,很难给村民带来富足与欢乐。
然而,社会主义毕竟给了南塘村民以欢笑的机遇。
承包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南塘在产生好收成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力和剩余时间。南塘党支部开始考虑,如何把这大量的剩余劳力和剩余时间变成财富。
南塘村人均荒山2亩,共6000多亩,宜林宜果的荒地各居一半。党支部书记李宗泰从变卖家中一头大猪所得几百元钱起步,买树种育树苗出售,又买更多的树种育树苗出售,如此循环打滚,两度春秋滚出二三万元,再从广东买回良种橙苗,发动大家垦山大种果树,办起了一个拥有优质橙树1500亩的集体果场。与此同时,数十个家庭果园也勃然兴起,满目荒山变成满眼新绿。
另一部分剩余劳力,组织他们兴办劳动密集型村级企业。那一年,党支部筹款盖起十几间简易平房,南塘烟花爆竹厂开业了。接着,又先后办起铸造厂、陶瓷厂等集体和联办厂(场)21个,共安排近千名劳力。
这两年,山上收获的优质红江橙成为港商的抢手货,村企业生产的数十个品种的烟花爆竹,远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商品经济、利润额、增长率这些曾是陌生的词汇,渐渐成了这个山村农民的日常生活用语。
有两个比例数字颇有意思。一是全村已有60%的农户有劳力在村级企业中做工,二是村民人均年收入70%来自村级集体经济。看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机、活力和凝聚力在这个偏僻山村不断增强,看到村里几十辆大小汽车和摩托车在弯曲山道上进进出出,看到林果丛中百栋新农宅拔地而起,看到漫山遍野压弯枝头的水果却无须担心有人偷摘,村党支部几个领头人深深感叹: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得人心、顺民意呀!
正是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曾经长期“吃”国家的南塘村,开始对国家作贡献了。这10年,村里总共上缴给国家粮食65万公斤,最近几年每年上缴国家税金约20万元。
南塘在发展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收获精神财富。
说一说南塘人尤其是共产党员们的艰苦创业精神和争做奉献的品格吧!具有37年党龄的自治区劳模李宗泰,这位握有村里党政企大权的南塘实业贸易开发公司总经理,因他懂得多种生产实用技术,外地几番高薪聘请他,都被谢绝了。他用自己的经验、胆略与权力,帮助村里多数人脱贫致富,但他一家至今还住在低矮阴暗的旧平房里。副支书兼村长詹宗力,也多次放弃兄弟为他联系的招工入城机会,坚守家乡带头治理穷窝窝。支委李骏清,靠精于种养年收入达几千元,但为了集体事业,他甘愿牺牲家庭种养,到离家几公里远的村办水果场安营扎寨,以场为家。全村57个党员,多数是生产和技术骨干,但没有一人离开集体只顾个人赚钱……
党风正,民风醇。村水果场和爆竹厂的几百名职工,每人都有多干活少拿钱或干活先挂帐暂不拿报酬的记录。他们懂得这个道理:齐心协力支持集体把经济发展起来,个人收入就不用愁,而且是长久稳定的保障。
给人以启迪与希望的南塘村及其党支部,已分别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村和自治区先进党支部。
但南塘村不满足于此。谈及过去的苦涩和现在的欢欣,李宗泰说:照此发展,5年之后,南塘人均收入可达4000元,提前进入“小康”。那时,我们一定笑得更多,也笑得更好。
(附图片)
上图:南塘村投资7万元兴建的南塘小学教学楼。
左图:南塘村红江橙正在装运出口。
广西日报记者 饶韬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