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莫斯科自由市场内幕曝光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7
第7版(国际)
专栏:

  莫斯科自由市场内幕曝光之后
本报记者 周象光
苏联一家报纸不久前头版刊登了一幅照片,画面是该报青年记者谢尔盖·布拉戈达罗夫在自由市场上卖肉,柜台前挤满顾客。记者为什么去卖肉?
几个月来,莫斯科国营商店的食品供应每况愈下,货架几乎总是空的。但自由市场上的食品丰富,只是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能问津。例如猪肉,国营商店牌价每公斤两个多卢布,而自由市场上高达30—35卢布,这几乎相当于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6。肉价为何如此昂贵?这家报纸决定买一口猪,派记者到市场上去卖趟肉以了解真情。
上市场卖肉并不那么简单。谢尔盖带着一只猪胴一连跑了5家市场,都被以“没有摊位”拒之门外。许多远道进城卖肉的农民,整夜排队也得不到摊位。记者发现,几天来市场上较好的摊位总是被那几张熟面孔把持着。原来这些人同市场把头有特殊关系。一般农民如想面见把头,单是给中间人的“引见费”就要150卢布。这位记者买通关节,终于租到了一个售肉摊位。谢尔盖想以市场价1/5的低价,即5—6卢布1公斤出售,希望以此影响市场的价格。他在柜台前刚挂出“低价售肉”的牌子,顾客顿时围了过来。不多时,来了一对年轻人,买走一块最好的肉。可是不久,他俩大声叫喊着跑回来:“你卖的肉是污染了的,马上退钱!立即滚开!”接着又上来几个人动手就打,并掀翻了他的货摊。
第二天,这家报纸登出了谢尔盖撰写的《卖肉记》。这篇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这家报社里电话铃声不断。总统新闻发言人打来电话,表示关心;内务部和莫斯科州的反盗窃总局打电话表示支持,并愿与这家报纸配合行动。许多农场、农庄和农民愿以低价提供猪肉,以支持同市场把头的斗争。市急救站则愿为受伤记者治疗……
愿以低价向莫斯科销售肉类的单位和个人愈来愈多。有的还指名要为某家工厂送肉,同时希望购买该厂的产品,如汽车配件、电冰箱等。莫斯科市一些企业也表示要为职工采购猪肉,并愿为售方提供技术服务。有些农场干脆把肉送到报社,要求协助销售。还有农场发来急电说,由于饲料短缺,准备大批宰杀,希望帮助寻找顾客。为使买卖双方能直接联系,这家报纸在专栏中连续公布来信、来电,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2000多起。
莫斯科市当局也积极响应,准许实行租赁的商店按议价购销商品,同时责成市内最大的食品店按议价收购送到报社门前的猪肉。接着,又作出自由市场每公斤肉价不得高于15卢布的硬性规定。规定公布后,有的市场遵照执行,有的阳奉阴违,一家大市场的经理公开声明拒绝执行。市当局撤了这个经理的职,并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督。这样,莫斯科市民在新年前夕总算买到了比平时便宜的肉。
肉价虽然降了下来,把持市场的团伙依然存在。这位记者从混熟了的商贩那里了解到,把持某市场的头目,绰号“公牛”,是外地人,虽无户口却长期住在莫斯科,出入大饭店,自由自在,一旦遇上麻烦,自有小兄弟出钱搭救。“公牛”的上司叫“牧牛人”,再往上还有“大牧主”,都是一些心毒手狠的家伙。自由市场上每销售一口猪,他们就获利1500卢布。这位记者把情况反映给执法部门,但执法部门感到为难。因为目前的法律尚不完备,很难划清“正当”与“非法”的界线。即便当场抓获,也需要有见证人,而在目前的情况下,许多人都惧怕“黑手党”,不愿充当证人。
该报的连续报道,向公众揭示了欺行霸市之徒之所以能把持市场、恣意抬价,是因国营市场缺货。而莫斯科市周边和其它一些州据说有丰富的货源,并愿意以合理的议价向莫斯科提供,真正缺少的是流通渠道。此间舆论对莫斯科市采取的“肉价封顶”措施予以肯定,但认为只靠限价而无其它措施,限价也难长久维持。在原有的经济联系已遭破坏的情况下,如何建立起新的流通渠道,才是莫斯科市政当局面临的真正课题。
(本报莫斯科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