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干部下去 项目下去 科技下去 一向落后的“三辽”面貌变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19
第1版(要闻)
专栏:

  干部下去 项目下去 科技下去
 一向落后的“三辽”面貌变了
本报沈阳1月18日电 记者段心强报道:在辽宁省一向被视为落后地区的辽东、辽北、辽西地区,近年来发生巨大变化。据透露,“三辽”地区1990年与1985年相比:粮食总产量已达到606.6万吨,增长40%,人均占有526公斤;农村社会总产值已达到178亿元,增加1.5倍;人均收入已达到622元,增加51.4%;其中最贫困的15个县人均收入551元,增加50%;87.6万贫困户中,91%人均收入在250元以上,超过国家规定的“温饱线”。
辽宁省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辽南靠海,条件好,属发达地区;可是辽东、辽北、辽西一些偏僻地区,条件差,还很贫困。1984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抓辽南对外开放的同时,集中力量开发“三辽”,改变这里的穷困落后面貌。
辽宁省委、省政府从1985年开始,先后派出27640名干部,分别到8市22个县的95个贫困乡,扎扎实实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办培训班2600多期,培训管理和技术人才1万多人;新上种养项目1150个,安排5.88万农民,增加产值4.9亿元,利税1亿多元;牵线搭桥与外地联办企业483个,安排农民1.2万多,增加产值2.2亿元,利税2800万元。
缺乏技术,耕作粗放,生产单一,是“三辽”长期贫困的重要原因。省委、省政府派科技干部到这些县当副县长,从领导层加强科技兴农观念;发动科技人员到第一线去,实行大面积科技承包;组织科技部门搞示范区,带动“三辽”普遍提高科技水平。沈阳农业大学科技人员到建平县马场乡后,建起塑料日光暖室,在寒冬生产出多种青菜;利用地膜种玉米,提高抗旱保苗防灾能力;推广配方施肥,提高化肥施用效益。这些科学技术很快扩大到全县,影响整个“三辽”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