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关于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6
第1版(要闻)
专栏:

  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关于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调查报告
山东省政府调查组
编者按: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认真学习、全面落实这一重要决定,是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头等重要的任务。这中间,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新格局,把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总结新的经验,是把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向大家推荐山东的这篇调查报告。在高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高效益,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目标,也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广大农民奔“小康”的一种新要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这一新动向,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一些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方,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探索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路子,并取得可喜的成果,提供了多方面在“点”上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经验。这篇调查报告,则从一个省的角度,探讨在“面”上如何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问题,较全面地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的现状,提出了较清晰的发展思路。相信它有助于大家加深对这一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农业如何从以温饱为主的“吃饭农业”逐步向以效益为重点的商品农业转变?最近我们围绕这一问题深入13个县(市、区)、几十个乡镇和村进行调查。参加座谈讨论的市、县、乡、村干部达160多人。通过调查,我们对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意义、概念、路子和措施,有了新的认识。
高产高效农业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山东农业获得突破性进展。1984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逐步进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阶段。进入新阶段以后,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一是农业特别是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而比较效益越来越低。据烟台市调查分析,农工商收益之比约为1∶3∶10。就全省的粮食生产看,1988年投入产出比为1∶2.69,1990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而投入产出比却下降为1∶1.98。二是农村经济持续增长,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据统计,扣除价格因素后,198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88年下降4.6%,1990年比1989年仅增长0.4%。收入增长速度减缓,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消费支出。“七五”期间,扣除价格因素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平均每年仅递增1.67%,比“六五”期间低近11个百分点。三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民由过去的求温饱转到求富裕,其经营行为也由自给半自给生产逐步向商品生产转移。
在新形势下,如果继续沿着传统的路子走下去,高产穷县、穷村、穷户会越来越多,不但小康难以实现,农业自身的扩大再生产也难以进行。一种新的思路是“走大循环,促大发展的高效农业之路”,充分挖掘农业潜力,综合利用农业资源,获得比较高的综合效益。在实践中农民选择了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路子。
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我省农村经济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具备了一整套先进适应的科学技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比较高的水平,在资源利用、科技开发、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等方面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土地利用方面,1990年全省耕地复种指数为158.8%,而我们调查的有些县、市通过间作套种已达到200%以上。如果全省耕地复种指数达到165%,就等于增加640万亩耕地,可增产粮食36亿公斤,增加收入20多亿元。在农副产品加工转化方面,大力发展畜牧业,是促使粮食增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些地方通过玉米加工,生产出淀粉、黄粉、玉米油、蛋白粉、胚芽饼等24种产品,并且用玉米浆渣等下脚料喂猪、喂牛、喂鸡,玉米增值在2倍以上。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1990年全省种植业物质费用投入产出比为1∶1.34,而潍坊市高达1∶3.58,淄博市达到1∶3.51。如果全省普遍提高到1∶3.5,即可增加效益45亿元,平均每一农业人口增加收入60多元。
高产高效农业的概念与路子
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是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所谓高产高效农业,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体现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而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在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重视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达到单位产出多,产品质量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使农业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较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高产高效农业一般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加工增值率高、商品率高、综合效益高等特征。高产高效农业不是单纯种植业,而应包括农、林、牧、副、渔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高产高效农业具有相对性和阶段性,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效益的高低是相比较而言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将不断地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演进。
当然,目前不论在自然还是社会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困扰农业实现高产高效的因素。比较突出的,一是人增地减,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种植粮食效益最低,然而又必须保持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二是价格体系不合理。农产品价格偏低,而受种种因素制约又不可能大幅度提价。三是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特别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如何排除困扰,实现高产高效?山东省各地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已摸索出一些各具特色的路子。概括起来主要是:
第一、着眼于土地总面积的开发利用,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综合开发求效益。首先,立足于挖掘现有耕地潜力,发展“精细农业”,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产出,增加效益。这方面成效显著的是立体种植和保护性栽培。立体种植,是根据农作物的不同特性,采取轮、间、混、套等种植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潍坊市1100多万亩耕地,有20%左右达到三作三收,5%左右实现四作四收或五作五收。复种指数已达到200%以上的诸城市,1991年通过提高复种指数,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60万亩扩大到80万亩,可比上年增加收入0.7亿元,粮食播种面积也扩大10万亩,比上年增产0.4亿公斤,保护性栽培,主要是采取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等保护性栽培技术,实现早熟、高产、优质、高效。
其次,开发后备资源,即通过对荒地、荒山、荒滩、荒水、荒坡和庭院的高起点开发,形成新的生产力,实现高产高效。招远县通过开发荒山荒滩,扩大优质高产果园,果园面积由1982年的8万亩扩大到现在的25万亩,果业收入由13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潍坊市庭院经济重点开发的200多个村庄,每个庭院平均收入2000元,有的高达1万多元。
第二、着眼于大农业、大循环,抓农产品转化,实现多次增值。一是通过粮食转化和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大力发展畜牧业,依靠畜产品增值和有机肥增加,促进农业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诸城市去年转化粮食3亿公斤,全市总计增值1亿元。土地有机质含量由0.78%上升到1.2%。平度市实行“以地定养,种养结合”的办法,仅大牲畜就发展到22万头,年可转化饲草(包括作物秸秆)50万吨。二是通过农、林、牧、渔之间及其内部能量的循环利用,达到节省投入、增加效益。淄博市临淄区的西单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创建了种植、养殖、加工、贮藏、运销、服务一体化现代农业经营模式。1990年,全村户均达到4吨粮、4吨菜、3吨肉,人均收入1400元,每亩土地产出6726元。三是在搞好种植业、养殖业的同时,对农副产品进行多层加工,实现多次增值。胶州市先后办起了乳制品厂、面粉厂、调味厂等1200个围绕“农”字作文章的加工企业,1990年,加工总产值达到1.4亿元。诸城市1990年农副产品加工产值实现11.9亿元,其中8亿元是通过二次以上深加工实现的。
第三、着眼于市场的拉力,发展商品农业、创汇农业,由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实现高效益。烟台市已有50个重点出口创汇乡镇,1990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种类达40多种,加工企业200多家,深加工产品60多种,农副产品及其制成品出口收购总额达7.16亿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收购值的50%。寿光县王望乡蔬菜速冻厂,向日本出口速冻菠菜、绿菜花、芸豆、芋头等,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
一破“温饱则满、怕担风险”的小农意识,树立商品经济观念,从以温饱为目的“吃饭农业”转向以效益为重点的商品农业,依靠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奔小康。二破“务农难富”思想,树立“务农能致富”观念。实践已充分证明,只要思路开阔,措施得力,多方招财,务农是完全可以致富的。三破除农业投资效益低的思想,树立“农业产业规模大、市场容量大、资源潜力大、投资效益高”的观念。从我们调查的一些县(市)看,农业生产性投资,投入产出比低者为1∶1,高者达1∶5以上。实践证明,抓住了农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产量和效益就会发生突破。
(二)以科技为先导
高产高效农业,是以科技为支柱的商品性产业。从调查情况来看,以科技为先导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关键是如何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向农业第一线,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千家万户所掌握。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相互配套的教育、科研、推广、培训体系。莱州市积极鼓励引导集体、农民参与农业科学研究,现在全市已有民间科研机构44处,从业人员600多人,形成了以全民科研机构为主体,民间科研机构为两翼的研究体系,6年来共创造科研成果89项。其中掖单系列紧凑型玉米良种,亩产突破1000公斤。目前这种玉米良种已推广到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推广面积1.2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33.6亿元。二是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开发高新技术。各地围绕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实现高产高效,重点推广了优良品种、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立体种植、保护性栽培、饲养、加工等实用技术,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更新一次良种,一般增产10%以上。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大胆引进、开发、推广果菜脱毒快繁、家畜胚胎移植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把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实现高产高效的战略措施。一些地方,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培训,达到一户一个“明白人”,造就了千百万致富能手。我国北方第一个实现亩产吨粮的桓台县,全县11万农户,有13万人受到各种专业培养,一户平均一个还多,使该县初步走上了农业高产高效之路。
(三)优化结构
调整结构,关键是做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控制适当,调整适度。在这方面,各地创造出一些很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增长、做到“三保一储备”(保口粮、保国家定购粮、保社会用粮、有一定储备粮)的前提下,放下粮田面积包袱,按效益目标的要求,积极地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建立弹性农业结构。采取“稳一块、活一块”的种植业结构调节机制,合理确定一年生作物与多年生作物的比例,稳定苹果等多年生植物栽培面积,灵活地调整粮食、棉花、花生等一年生作物面积。三是实行区域种植,建立独具特色的区域支柱产业,形成一批专业生产基地和种养加一条龙式的专业乡村,既实现了规模效益,又避免了结构趋同化。四是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各业全面发展,获得产业和品种的延伸效益。而发展畜牧及加工业,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的重要突破口。
(四)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农业实现高产高效的基础和保证。各地围绕高产高效农业的要求,首先动员各方面力量,增加投入,大力开展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基本农田。调查中有的同志说,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仍然需要艰苦奋斗,舍得用大气力、下笨功夫,不断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其次,各地适应农业商品经济的要求,注重加快仓储、加工、运输、销售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由原料型变为产品型、由产品型变为商品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再次,强化农用工业建设,用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平度市兰底镇,利用先进的玉米秸秆还田机、粉碎机,大搞玉米秸秆还田和青贮氨化,促进了地力的上升和畜牧业的发展,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高。
目前,农用机械品种、规格都还不适应高产高效农业的需要,今后应进一步制订和完善鼓励农用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我省农用工业的发展与商品农业的发展相适应。
(五)培育市场体系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不仅是农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是农业生产指导上的重大转变。这次调查中看到,在抓好市场体系建设方面,首先是各级干部增强了流通意识。过去抓农业“只顾抓生产,两头都不管”。现在提出“市场预测在前,组织生产在后”,把市场建设看作是带动商品农业发展的火车头。其次,拓宽流通渠道,形成农产品流通新格局。在这方面大体有四种情况:一是发挥供销社主渠道作用,开展多部门联合服务。二是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组建集团公司,以销定产,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三是兴建专业市场,作为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一处市场,搞活一方经济,形成一个城乡一体、经贸相容的新城镇。四是发展各种民办流通组织,作为主渠道的补充,深受农民欢迎。
(六)强化服务
各地经验证明,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应立足于提高家庭经营水平,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一是增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统一服务能力,扩大统一服务领域。二是依靠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以及联合体和个体服务组织,围绕农业各产业或生产项目,实行专业化、系列化全程服务。三是积极兴办服务实体,不断增加自身积累,增强服务功能。
(七)推进企业化管理
长期以来,搞农业往往忽视成本核算,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必然加强经济核算,走农业企业化的道路。有的地方提出,今后“要打着算盘搞农业”。目前农业企业化管理在一些地方、一些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农户目标经营、家庭经营核算、专业企业化管理等等。适应农业企业化管理的需要,政府经济职能部门也应该转变职能。
(八)实行科学的指导
按客观规律办事,实行科学指导,是保证高产高效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这次调查中,有的市县总结了过去农业生产指导上的经验教训,有时单纯抓粮食生产,忽视全面发展,粮食产量上去了,经济效益没有同步增长,甚至出现了一批“高产穷队”。有时又是什么赚钱干什么,埋头办工业,忽视农业,经济收入上去了,粮食生产又掉下来,不得不花大气力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现在提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一定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进行指导,切忌片面性,既要正确处理高产与高效的关系,又要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特别注意防止急功近利、短期行为。
从调查中看到,由于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是实践中提出来的新课题,广大干部群众还有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在体制和政策上也还有些方面很不适应。在贯彻中央八中全会精神中,要紧密结合我省实际,把发展以效益为重点的高产高效农业,作为今后发展我省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的根本指导思想,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变成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持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区域和单位,作为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探索发展大面积高产高效农业的路子。今后考核农业发展情况,不仅要考查产值、产量,更应该考查农业效益指标,包括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科技作用增长比率、农业商品率、创汇率、农民收益增长率、积累增长率,等等。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差别很大,高产高效农业的具体发展路子和水平不可能一样,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保证高产高效农业健康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