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深切怀念曾三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0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深切怀念曾三同志
洛风 郝化村 韩毓虎 冯子直 田风起 李凤楼
去年7月20日,曾三同志85岁生日的前一天,我们带着刚刚出版的《曾三档案工作文集》去医院看望他,祝他早日康复,健康长寿。但是,没想到11月28日早晨,曾三同志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我们沉浸在无限的悲痛和哀思之中。曾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先驱,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人。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革命精神、光荣业绩和高尚风范,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开拓前进。曾三同志为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不遗余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在曾三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档案工作几十年,对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热爱档案工作的坚定事业心、不断开拓前进的创新精神、求实务实的作风,感受至深。缅怀曾三同志,我们思绪万千,往事历历在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曾三同志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处长、秘书局局长、办公厅副主任。他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就在汉口、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以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延安,到达西柏坡,长期从事党的无线电通讯、机要、秘书、文书、档案等领导工作。因此,建国之初他就十分重视党的档案工作的建立,其中包括党的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建立、党的历史档案的收集、档案干部的培养教育、档案刊物的创办、档案知识的传播等项工作。在这期间,他协助党中央重点抓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建设,从而建立了党的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制度。1951年,他发表了《关于档案室工作的几点意见》一文,对档案室工作作了明确的阐述,认为机关档案室工作是党和国家档案工作的基础。1954年,他主持召开了党的第一次全国档案工作会议,并主持制订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后经党中央批准发布执行,从而统一了党的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基本作法。在建立党的机关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同时,他又建议并促进政府和军队的机关建立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从而在党、政、军机关普遍建立了文书立卷归档制度和机关档案室,促进了机关档案工作的建设,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三同志重视档案干部的培养教育,提出要加强档案专业教育工作,在他提议和支持下,在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档案专业教育,开始了档案专业干部的培养工作,为新中国培育了一大批档案工作骨干。他主持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文书档案工作刊物,传播档案业务知识,交流档案工作经验。与此同时,他还协助党中央进行了党的革命历史档案的收集、集中工作,收集了大量党的历史档案,筹备了党的档案馆筹备处。在这一时期,曾三同志不仅考虑了党的档案工作的建立,而且还考虑了全国档案工作的建立。1950年,董必武同志曾亲自赴南京接收了国民党政府的档案。1953年5月,曾三同志又向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同志写信,反映全国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并建议中央通令全国重视档案工作,继续集中管理历史上形成的档案、我们党的历史档案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形成的档案,在党内和政府机关分别建立档案管理机构,制定档案工作制度,颁布各种条例,并扩大档案人才培养。不久,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曾三同志主持由国家档案局接收了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明清档案,成立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又接收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保存的民国档案,并成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1954年,他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在国务院设立国家档案局的建议。周总理十分重视档案工作,很快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1954年11月8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在国务院设立国家档案局。周恩来总理任命曾三同志担任局长。从这以后,曾三同志就不仅主持党的档案工作,而且负责政府以至国家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发展的具体领导和组织筹划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建设党和国家档案工作的长期实践中,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并总结汲取我党档案工作的历史经验,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我国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基本原则和方针任务的意见,并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全国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还提出许多进行档案业务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发展我国的档案事业和档案学术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还记得1954年12月,有一次曾三同志看望新调到国家档案局的工作人员,他问,你们在忙什么?大家回答说,档案局刚成立,全国各地档案工作者很高兴,来了不少信,我们忙着复信。他说,你们复信、办文,是需要的,但光做这些远远不够,也不能说就做好了工作,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国家档案局成立后主要应该抓什么事情。正是这样,1955年,曾三同志在他担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第二年,他所抓的大事就是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全国档案工作情况和问题,在这一基础上,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目前档案工作情况和今后安排的报告》并得到批准,接着他又组织人员代国务院起草、并由他亲自修改《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布了这个《决定》,成为第一个全面建设新中国档案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建设全国档案工作中,曾三同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对全面建设和发展我国档案事业和档案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具体工作上,他按照档案的形成规律和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律办事,本着有计划、有步骤的方针,一件一件地组织落实。从1954年至1957年,他首先把工作重点放在党、政、军机关档案室工作的建立方面,他认为要建立起全国档案工作,首先必须建立起机关档案室工作,因为这是国家档案工作的基础;而要建立机关档案室工作,又必须从改革与建立文书立卷归档制度入手。他认为,没有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就没有机关档案室工作,而没有机关档案室工作,档案馆工作以至整个国家档案工作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所以,他首先着力于抓这方面的工作,并提出了相应的想法和建议,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在档案管理上,他始终坚持了“全宗原则”,即档案应按其形成单位管理,不能打乱,在全宗内进行分类、整理,从而促进了机关档案工作的全面建立,保证了各个机关档案的齐全完整。同时,他又在研究国家档案馆的理论和建设问题。1955年,他提出筹建国家档案馆和档案馆网的建议,其后又亲自主持制定了全国档案馆网规划,提出了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各级国家档案馆的意见,推动了省、地、县普遍建立起国家档案馆,为我国档案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以后,他又多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一再提出要建立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1959年中央档案馆建成并开馆,党中央、国务院任命他为馆长。他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具体领导和组织了中央档案馆的建设工作,并提出了档案馆的性质、任务和发展方向,指导了全国各级国家档案馆的建设。
1959年6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曾三同志主持召开了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作了工作报告,表彰了一大批先进档案工作集体和个人,提出了今后档案工作的任务。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给全国档案工作者以极大鼓舞。周恩来总理对曾三同志说,档案工作者应当向司马迁学习。曾三同志为贯彻总理这一指示,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实际工作。
随着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50年代后期,曾三同志又开始考虑并提出技术档案工作的建设问题。在建立技术档案工作的过程中,他首先针对人们分不清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的问题,着力解决区分技术档案和技术资料的界限与标准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建立起技术档案工作。1956年,他派出技术档案工作组到东北等地一些重点企事业单位,调查研究如何正确区分科技档案与科技资料以及收集管理科技档案的问题。1959年,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持召开了大连技术档案工作现场会议,从而为技术档案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接着,他又先后就军工企业建立技术档案工作的问题向贺龙同志提出建议,就工业企业、自然科学研究单位建立技术档案工作的问题,向李富春、薄一波、聂荣臻等同志提出建议,得到了重视和支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中加以规定。为了适应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的需要,60年代初,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城市建设档案的管理问题,并在国家档案局召开的华北、东北协作区档案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建立城建档案工作的意见,随后又以人民大会堂基建档案的管理为试点,总结经验,向国务院提出了加强城市基建档案管理的意见和报告,并得到批准。就这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他具体领导和组织建立了我国科技档案工作,从而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管理集中了丰富的档案资料,对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研究、企业管理以及现代化城市的规划、管理、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50年代开始,他一直对档案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档案干部的培养、档案教育事业的发展等给予极大的重视,多次强调档案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档案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加强档案专业教育。1958年,他在国家档案局设立了档案学研究室,随后又在国家档案局设立了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从而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档案理论与技术研究机构。60年代初,他又主持制定档案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列入全国科学技术十年发展规划,并积极组织落实,开始了档案保护和修复等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继50年代初,他向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得到吴玉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在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新中国正规的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之后,60年代初,他又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周恩来总理提出设立档案学院的报告,本已得到同意,只是因为三年经济困难,才暂缓成立。五六十年代,他与吴玉章、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郭沫若等科学文化界著名人士密切联系,交换意见,探讨档案学术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他的这些不懈努力,对新中国档案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和档案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曾三同志在领导建设国家档案事业中,十分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编目等基础业务建设工作,并提出了防止突然事变对档案的破坏及安全保护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一再强调,要积极开展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为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提出档案馆要开展档案史料的研究和编纂工作,还需利用保管档案的有利条件进行一些历史研究和印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
十年动乱中,曾三同志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受尽折磨,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下放干校劳动长达十年之久,但他始终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党,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与林彪、“四人帮”一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1年他得知林彪叛党叛国之后,致信周恩来总理,坚决拥护党中央为粉碎林彪反党集团采取的果断措施。同时,他对江青一伙未被清除而十分不安,他在信中引用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折戟沉沙铁未销”。充分表现了他对党和国家命运的忧虑。就是在他身处逆境之中仍然关心着党的事业,关心着党和国家档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三同志的错案才得到平反,党中央为他恢复了工作,任命他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央档案馆馆长,并分管国家档案工作。曾三同志还努力争取为国家档案局和中央档案馆所有受迫害的同志平反。同时,曾三同志积极向党中央、国务院建议,恢复国家档案局和全国档案工作。他坚决地在全国档案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979年8月,他在国家档案局召开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在我国档案工作中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几点意见》,强调档案工作要适应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并强调了在档案工作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性。1979年,曾三同志为适应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的需要,及时向党中央提出了开放历史档案的建议,并亲自起草了《关于开放历史档案的意见》。后来,党中央批准了这个意见,国家档案馆的历史档案开始向社会开放,档案馆工作开始由封闭、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他积极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制订,并提出许多重要的意见。他极为关心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并要我们学习新技术知识,研究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曾三同志积极领导了档案工作的恢复与整顿,为党和国家档案事业的恢复、整顿、总结、提高、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81年,他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提出退居二线,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党和国家档案事业的建设。他向中央提出建议,将加强档案工作的内容列入中央关于“七五”计划建议书中。他一再告诉我们,要研究档案工作的改革,不改革,档案事业就不能发展,并为档案事业的改革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他在双目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仍担任《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分卷的顾问,出席许多重要学术会议,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继续贡献力量。
80年代初,在他的积极主持下,成立了中国档案学会,他担任中国档案学会的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第一、二、三届名誉理事长,满腔热情地关心支持中国档案学会的工作,对中国档案学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促进了群众性档案学术活动的开展。
曾三同志从1962年起先后担任全国地方志小组组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中国地方志协会名誉会长等。他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积极组织编纂全国新的地方志,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早在50年代后期,他就按照周恩来总理关于档案工作者要学习司马迁的指示,发扬我国历史上收藏档案与编史修志紧密结合的优良传统,大力倡导把档案工作与编史修志工作结合起来,号召档案工作者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新地方志的编修工作。他主持了在全国范围内编修新方志的工作。80年代初,全国新编地方志工作恢复后,他大力强调新地方志要写出时代特点,不但要写出“八景”古刹奇峰之类,更重要的是要写出新的伟大时代,写出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艰苦创业、为未来开路、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场面和过程来。1986年12月,他主持召开了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并作了题为《为编纂社会主义时代新方志而开拓前进》的报告,就新编地方志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规划,以及今后的任务等问题发表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推动了新修地方志工作的健康发展,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地方志理论。
曾三同志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人。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他的心血、汗水和无私的奉献。他一向坚持原则,顾全大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干部,平易近人。他对青年干部的成长,倾注了心血,并严格要求,手把手地帮助他们提高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充分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怀,以及对青年一代的深切关怀。曾三同志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开创的档案事业以及新编地方志等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他的革命精神、高尚品德和不朽的功业,将永远使我们崇敬和怀念。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的遗志,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努力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