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回忆徐帅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0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回忆徐帅二三事
高厚良 陈明义 王政柱
帅星陨落,风范永存。敬爱的徐向前元帅与我们永别了。我们沉痛地哀悼他,深切地怀念他。我们是在徐帅身边工作、战斗、成长的“小参谋”、老战士。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岁月里,徐帅事事、处处以革命利益为重,讲团结,顾大局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一直深深地铭记在我们心中,成为鞭策鼓舞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敌人、不断前进的动力。
团结出智慧,团结出战斗力。徐帅经常教育我们,一事当前,要以团结为重、大局为重,有时为了全局的利益,需要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应当在所不辞。他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身体力行,作出表率。1929年6月,徐帅从上海中央军委来到鄂豫边区,名义上是红三十一师副师长,实际上是以副代正,负责全师的领导工作。他十分珍惜领导班子的团结,对当地土生土长的干部——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政治部主任陈定侯等同志,十分尊重,并主动配合,密切联系群众,赢得了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在鄂豫边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军事问题决议案》,就是他们同心协力、真诚合作起草的。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反三次“会剿”的经验,提出了红军的四大任务和游击战术的七条原则,成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与壮大红军的重要军事文献。1930年4月,红十一军改编为红一军。徐帅领导的红三十一师,是参加黄麻起义的老部队,兵员多,骨干力量强,武器装备好,编为红一师。为了加强部队团结,全面提高战斗力,他积极支持许继慎军长提出的混编方案,主动从红一师抽调干部、武器装备和战斗骨干,分别加强红二、三师,使红一军三个师统一了思想,统一了作风,统一了纪律,统一了制度,统一了指挥。
长征中,徐帅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讲团结,顾大局,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1935年5月下旬,为迎接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在茂县开会,确定由三十军政治委员李先念同志率领八十八师及九军二十五师、二十七师各一部,西进小金川地区。徐帅根据西征转战的经验,特别提议抽调一批炊事人员,带上粮食、盐巴和炊具,会师后立即补充红一方面军,首先解决吃饭问题。与此同时,各部队进行深入动员,发动群众,写标语、演节目、打草鞋、织毛衣,准备热烈欢迎红一方面军。6月12日,红一、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达维会师后,他又连夜代表四方面军领导人,给中央写报告详细汇报川西北的地形、敌情及敌我态势,建议“西征红军万里跋涉,屡克名城,迭摧强敌,然长途跋涉,不无疲劳,休息补充亦属必要,最好请西征红军固阵休息补充,把四方面军放在前面消灭敌人……”并表示:“红四方面军及川西北数十万工农群众,正准备以十二万分的热忱欢迎我百战百胜的中央西征军。”徐帅想得周到细致,随报告还附上两份地图。两军会师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亲自参加联欢会并讲话。据当时《红星报》报道的不完全统计数字,红四方面军送给红一方面军的慰劳品有衣服(包括毛衣、皮衣及大衣)1400余件,草鞋5000余双,鞋子342双,毛巾576条,袜子2500余双,还有毯子、鞋垫等物。此后,徐帅从朱德总司令处得知红一方面军干部多,兵员少的情况后,他说服张国焘,主动提出从红四方面军抽调兵员补充红一方面军,从红一方面军抽调军政干部到红四方面军工作的建议,经中央批准,红四方面军共抽调3800人补充给一、三军团。从红一方面军抽调军政干部,到红四方面军各军任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的有陈伯钧、李聚奎、张宗逊、刘志坚、郭天民等同志,对加强红四方面军的各级司令部工作和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9月10日早晨,党中央率一、三军北上后,徐帅刚起床,就听说找不到叶剑英参谋长了,右路军指挥部的一份地图也不见了,徐帅和陈昌浩同志都大吃一惊。这时何畏从红军大学跑来问:是不是有命令叫走?陈昌浩同志回答:没有下命令,赶快让他们回来。紧接着,有位同志打电话请示: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陈昌浩同志拿着电话问徐帅:怎么办?徐帅斩钉截铁地回答: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徐帅在关键时刻顾全大局,为维护我党我军的团结,作出了特殊贡献。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率红四方面军南下期间,朱德总司令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经常与张国焘进行原则性的争论。徐帅对朱总司令很敬重,每次战役、战斗,他都是直接向朱总司令请示汇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徐帅同朱总司令互相信赖,互相支持,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徐帅的带动和影响下,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都很尊重朱总司令,第二次北上过草地时,三十军八十九师师长汪乃贵同志特意选了4匹好马送给了朱总司令。在当时物资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徐帅经常向经理部的同志交待,要千方百计照顾好朱总司令的生活和健康。关于随张国焘南下,徐帅考虑到红四方面军搞起来不容易,最好不要分开,所以,就南下了。准备继续同朱德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说服张国焘一起北上。但是,在后来的谈话、回忆录中,他都是严于责己,作自我批评。我们记得,1986年6月18日,在一次纪念红军长征五十周年的座谈会上,徐帅语重心长地说:“南下错误方针的贯彻,主要是张国焘,其次是陈昌浩和我,军级干部以下的都没有责任。”使我们和在座的将军们,再一次受到深刻教育。
环境越是艰苦,越要讲团结,顾大局。在甘孜地区迎接红二、六军团的活动中,徐帅为我们作出了表率。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进到云南西北地区过金沙江北进时,红四方面军迎接二、六军团的活动,就在徐帅领导下展开了。首先是政治动员,他亲自在干部会上动员说:“红军是一家人,我们和中央红军与二方面军的关系,好比老四与老大、老二之间的兄弟关系。上次我们和老大的关系没搞好,要接受教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吵架归吵架,团结归团结,不能分家。现在老二就要上来,再搞不好关系,是说不过去的。每个部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方针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团结,一致对敌。”其次是军事准备,徐帅指挥三十二军和四军一部,由道孚南下,先后攻占东、西俄洛和雅江,保证了二、六军团北进甘孜的侧翼安全。第三是物资准备,徐帅指派王维舟同志率领部队到东嘎寺、朱倭和绒坝岔等地,筹集粮食和盐巴,迎接二、六军团。徐帅特别交待:宁愿自己部队少吃粮,饿肚子,也要保证留一部分给二、六军团。后来,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写道:“看见了四方面军的整齐严肃与其阶级友爱的热情,使我们感到无限的兴奋。”在“党、军、政机关努力下,筹集了大批粮食供给我们,并有当地政府慰劳了一些牛羊。给养上比前得到了改善。”
讲团结,顾大局,徐帅无私无畏,带领红四方面军由几百人的游击队,发展成为拥有8万人的强大红军,10年歼敌30余万人,创建了鄂豫皖和川陕两革命根据地,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和红军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