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3阅读
  • 0回复

“节日现象”扫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1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纵横谈

  “节日现象”扫描
本报记者 刘霄
    花团锦簇的节日大国
有人说,中国人越来越喜欢过节了,此言不虚。旅游艺术节,购物节,欢乐节,丝绸节,陶瓷节,中药节,登山节,灯节,美食节,赏槐节,葡萄节,山楂节,西瓜节,少数民族服饰节,孔子文化节,茶文化节,酒文化节……据统计,今年全国大大小小的节日加在一起超过了110个,平均3.3天一个节。
追古溯今,我国的节日家族从未有过这般的兴旺鼎盛;就数量而言,我们已进入了“节日大国”的行列;在社会生活领域里,“节日现象”的崛起确实引人注目。
    文化与经济联姻
眼下节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浓郁的文化色彩和明确的经济目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借助民族文化如孔子文化、丝绸文化、瓷器文化、中医药文化、烹饪文化以及地方文化如吐鲁番的葡萄文化、太行山的山楂文化、源于唐宋年间的自贡灯会文化等的独特吸引力和影响力,配合以令人喜闻乐见的节日形式(节日是一种民间民俗活动方式,也属于文化的范畴),知会天下,吸引来宾,广交朋友,推动国内国际间的交往,进而通贸兴商,发展旅游,提高知名度,几乎是当前所有节日举办者的共同着眼点。新兴起的节日标志着文化与经济的联姻。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乐趣、心理享受、自我完善以及愉悦感、幸福感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大众精神层次和心理层次的新需求,经济开始超越纯经济的框架,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开发。一些经济学家据此提出了“新文化产业论”的观点,认为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就是文化。同时,我国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的国情,也为节日的崛起提供了可能。
    倍数效应与趋同心理
文化是一条腿,经济是一条腿,但是单纯的文化活动“腿短”,局限性比较大。两者联姻,经济借文化而发展,文化借经济而传播,又能丰富社会生活,振奋群众情绪,其倍数效应是单纯的经济活动或单纯的文化活动所远远不及的。“飘”向世界的潍坊风筝节,饮誉海内外的哈尔滨冰雪节,加强了中外投资者感情联系的深圳荔枝节,都是这方面突出的例证。它们的成功,激发了人们的模仿心理和趋同心理,进一步促成了节日的崛起。
    精品与败笔并存
在多种方式搞活经济的今天节日大行其道,有其必然的成因。“节日精品”固然不少,但败笔之作也有存在。有些节日,给人一种生搬硬套、粗制滥造的感觉,说是文化节,实际借个文化名,单纯为了推销商品;有些“外向型”节日,名义上以吸引国外旅游者和投资者为主,实际是内宾众多,外宾寥寥,内宾中又以本地的“关系户”单位占大头;还有的“文化节”邀请人数不少,秩序乱糟糟,来宾白天“放羊”,晚上聊天甩扑克,临走时吃喝拿要,没有得到多少文化享受。留下的印象不佳,使人参加一次就够了。
我们的国家财力有限,办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投入产出,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节日耗资很大,如果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免有盲目追时髦、搞花架子的倾向,盲目性是要不得的。
国外举办大型节日活动,往往一两年前就成立专门的班子着手进行节目的设计,广告的宣传,客人的招徕,接待的安排,这种精心策划、充分准备、务求成功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借鉴。
    质量升级与多元开发
节日形象的塑造非常重要,应当引起注意。目前,经济竞争已经不仅仅限于产品、价格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形象的竞争。良好的节日形象直接关系到国家、地方、企业的形象,关系到市场上的优胜劣败。所以,文化与经济联姻的节日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升级,也有待于不断地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拿出更多的新品种的问题。
今年是“质量、品种、效益年”,衷心祝愿我们的节日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取得更好的效益。同时希望节日的崛起不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终结,而是一个开端。文化与经济联姻大有可为,新的挑战呼唤着有识之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