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科学家冬日开会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特写

  科学家冬日开会记
本报记者 蒋涵箴
1月19日,北京的最低气温是零下5摄氏度,建于50年代的中关村礼堂的暖气似有非有。400多名中国的一流科学家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取周光召院长的院工作会议总结报告。学者们裹着大衣、羽绒服在昏暗的灯光下作记录,鼻子几乎要贴着笔记本了……
作为一名记者,曾去开过无数次会,听过无数次报告,相比之下,要数中科院的会最朴素。会议代表住在中关村第一招待所及其他研究所的招待所里。那是50年代的集体宿舍,房内大部分没有卫生设备,两三人住一间。早晨起来,学者们端着脸盆集中在水房里洗漱,免不了还要排排队。讨论分散在中关村各研究所的办公室或会议室里,有的要步行一公里。个别所条件较差,研究员、副研究员们只能委屈坐在长条凳上开会。
在友谊宾馆租上一幢楼开几天会也何尝不可,至少那儿温暖如春,灯光明亮,环境也好,过去也曾在那里开过会。可是周光召院长说:“现在科研经费非常紧缺,要尽可能省点钱,多给研究所拨一些。”本着这个精神,中科院接连4年的院工作会议都是在中关村招待所召开的。简陋的条件、寒冷的天气,挡不住科学家们探讨未来10年科学发展的热烈气氛。全院上下都认为今年工作会议是思想最一致、开得最好的会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