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闯出来的福保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1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

  闯出来的福保村
本报记者 任维东
一听昆明市官渡区的福保村已成为福保农工商联合公司,就给人以不同凡响的感觉。
说起来,福保的作为也确实不简单。短短十来年,这个600多户、2200多人、人均6分地的小村庄,居然初步实现了村级工业化和农业企业化,人均收入超千元,水稻亩产超千斤,每年上缴国家税金10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福保成功的奥秘何在?去年12月10日,记者怀着浓厚的兴趣前去采访。一进村,迎面而来的是平坦的柏油马路,漂亮的别墅式住宅楼,高大的厂房,景象果然不一般。
公司经理曹发告诉记者,福保之所以能有今天,一靠实事求是,坚持公有制、走共同富裕道路;二靠调整产业结构,大办工业。
十多年前,福保的问题相当令人担忧。虽然地处城郊,自然条件不错,但还是年年吃返销粮,人均收入也不过200元左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保人开始觉醒了。在党总支带领下,村里办起了铸管厂等社队企业,集体经济有了发展,群众尝到了甜头。这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大江南北,祖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面对这样的新形势,被誉为村里“当家人”的党总支书记杨安认为,福保村的工业有了一定基础,集体经济比较巩固,干部有一定管理水平,承包制应采取一种新的形式,以利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杨安与村干部们取得共识,决定实行统一经营、专业分工、联产承包到组。
开场锣一响,戏就得演好。福保村对农业体制大胆进行了改革。全村4个生产队编为26个作业组,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统一分配,后改为联产承包,管理到每个劳力,以产计酬,超产有奖。从1987年起,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推行工资制。接着,在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了农场。1988年,全村组建农工商联合公司,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实现了农业企业化。粮食连年丰收,稻、麦每亩单产分别达到800多公斤和450公斤,1990年粮食总产超过150万公斤。
祖祖辈辈在滇池边刨惯了土的福保人,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年代里明白了一个道理:光靠种粮食、搞单一经营是富不起来的,所以,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在原有基础上大办工业。
福保人思前想后,把眼光放在发挥自身优势、发展轻工业上。年轻有为的党总支委员杨家会提出建议:“稻草,我们很多,怎么不能自己动手办一个厂?”一席话使支委们心里豁然开朗:对呀,福保靠近大城市,废纸来源广泛,村里有不少剩余劳力,特别是许多妇女还闲在家里,完全可以利用起来。
造纸厂上马了。不久便遇到了困难。原计划投资80万元,由于建筑材料涨价,又追加了污水处理工程,造成资金短缺。了解这情况后,党员带头,全村共集资42万元,使工厂顺利建成投产。该厂生产的牛皮挂面纸,成了省优产品,填补了云南造纸工业的一项空白,还远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人称福保“一枝花”。
凭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劲头,福保的村办工业有了飞速发展,到1989年,已拥有铸管、造纸、印刷等11个企业,总产值达2850万元。全村农业与工业的比重为1∶36,基本形成了村级工业化。
福保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抓得很紧。
多年来,党总支坚持对党员加强教育,明确规定,不允许党员和干部利用职权垄断承包或压价承包集体企业;不准党员骨干只顾个人发财办私营企业。福保60多名党员,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不是赛着个人暴富,而是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比思想、比贡献。
福保人尊师重教是出了名的。村里办起了两个幼儿班,专门配备了幼儿教师,又先后投资38万元,新建了小学教学大楼和教师宿舍,学费全免。在提高教师待遇上,除采取补贴、奖金形式外,还从生活上给予关心,派人常年为教师做饭。对此,外村教师都很羡慕。
福保实实在在地变了。瞧瞧,农民变成了工人,拿工资,实行退休制,老有所养。家家住上楼房,置了各种电器,人人安居乐业,遵纪守法,全村八年来无超生现象,十年多没发生过一起重大刑事案件。1984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党总支书记杨安当上了全国劳动模范。
福保人面对这一切做梦都想笑,干社会主义的劲头就甭提有多足了。
(附图片)
上图:福保村农民的新住宅楼。
左图:90高龄的五保老人张谢氏(图左),吃、穿、用全由村里包了。公司还专门派一位老共产党员曹汝兰(图右)料理她的生活。
 新华社记者 周重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