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三十五年后重登世界之巅——记苏联《真理报》记者重访西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1
第7版(国际)
专栏:

  三十五年后重登世界之巅
——记苏联《真理报》记者重访西藏
张允文
飞机在晨曦中徐徐降落于拉萨机场。一位双鬓斑白的外国人步下舷梯,缓步走向等候着的轿车。当车子在依山傍水的公路上疾驰时,他不禁感叹说:“奥夫钦尼科夫又来到了西藏,真不可思议!”
三十五年前,也是金秋时节,几乎是同一天,这位当年风华正茂的《真理报》驻京记者,曾经作为我国国务院组织的八名外国驻京记者采访团的成员到过这里。当年他是乘坐汽车,经由刚刚建成的康藏公路,翻越十四座山岭来到这美丽而富有神秘色彩的“世界屋脊”的,足足花了十四天的时间。此番来到拉萨是乘每天往返的班机,从成都起飞只用了两小时。如今,这位记者已是年过花甲、知名度很高的党报评论员。
三十五年前他是访问西藏的第一名苏联记者,三十五年后,他还是第一名来此采访的苏联记者。但他亲眼目睹的是巨大的变迁。
他下榻的西藏饭店是他见到的第一个变化。这是座设备现代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同他三十五年前的住宿条件真有天壤之别。
一九五五年那次历时八十天的访问后,奥夫钦尼科夫写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畅销书《西藏游记》。这次他带着这本书,希望能找到书中不少照片中的人物。他当时以很大篇幅描述了采访一位藏医的情景。他在这次采访中得知,这位老藏医后来是一九五九年建立的藏医院的创始人,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这所医院仅最近一年就已治疗、接待了近二十万病人次。如今这所当年还不存在的医院已是一所包括一个门诊部、两座制药厂的大单位。当年他详细采访的藏医,如今“已成为一尊镀金的塑像,上面刻有一八八三—一九六二的字样”。
奥夫钦尼科夫在他连载于《真理报》上的通讯中写道,一九五五年他来到西藏时,“似乎回到了中世纪。寺院、贵族、僧侣拥有所有牧场和田地,种地放牧的农牧民同他们之间是一种从属的奴隶关系”,奥夫钦尼科夫称之为“带有明显奴隶制特征的早期封建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根据奥夫钦尼科夫的记忆,当时全藏百万人口中,农奴占六十万,牧民和手工业者二十万,喇嘛十五万,贵族二百多户,所有财产、权力基本上掌握在一些贵族和上层人士手中。一九五九年以后,实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解放了农奴,政府通过赎买政策,把牧场、土地分给了农牧民,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奥夫钦尼科夫写道:西藏经历了“文革”,于一九八○年又逐渐恢复正常生活。西藏自治区政府在三个方面下了功夫:发展生产;提拔民族干部;保护民族文化。这位记者特别指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由于政府的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一九八○年以后,西藏每年收获粮食五十万吨,牲畜增加二千三百万头,比他第一次采访时高出三倍。自治区政府完全保证了居民基本食品青稞和酥油的需求。西藏人口已翻了一番。“文革”中被毁的大批寺庙,近十年来已修复了近千座。
奥夫钦尼科夫很关心寺庙失去了农奴、土地后的生活来源问题。“喇嘛靠什么为生?”奥夫钦尼科夫的通讯记载了他同一位六十五岁的喇嘛的对话。那位喇嘛指着一群手提摄像机的西方旅游者说:“这就是对你的问题的答复。”“过去我们不让外人跨进我们寺院的门槛,如今我们经常同各旅行社打交道。”奥夫钦尼科夫描述了喇嘛造纸、印刷、出版经书、制作菩萨塑像的情景。奥夫钦尼科夫得悉,一九五九年西藏反动势力策划的叛乱中犯罪被判刑的头人,服刑期满后,政府把当时没收他们的住房、财物,除土地外一律归还本人。当年出走的不少人也已陆续回来,政府不咎既往,欢迎他们重返家园。
奥夫钦尼科夫在文中说:“西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三十五年前我在这里曾经度过八十天,这使我能够客观地对所见的一切作出客观的评估。这次西藏之行的主要印象也许是:西藏人民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对喇嘛教的虔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