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知心市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知心市长”
新华社记者 杨兴国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市长王凤岐上任两年来,认真处理群众信访1800多件,平均每天两三件,件件有着落,被市民称为“知心市长”。
11月26日晚,记者到王凤岐家里采访,快8点了,还不见市长回家。市长的老伴鲍玉菲告诉记者:“对群众来信来访,老王从不马虎。当市长事情很多,他总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处理信访。为这,咱们全家人都跟着“倒霉”,总是等到八九点才吃晚饭。”记者走进市长办公室,只见王凤岐正在阅读群众来信,写字台和茶几上堆放着十几封已经批示的信件。记者顺手拣起一封,这是一位在外地读书的学生举报本市一位干部为非作歹的来信,上面写着王凤岐的批示:“急转市公安局派人查处,并将结果告我。”王凤岐告诉记者:“很多来信反映的问题都是很急很严重的,耽误了可不行。所以,我外出回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阅批群众来信。”秘书小王介绍,有一次出差回来是星期六,办公室积压了70封群众来信,王市长利用星期日,一口气全部阅批完毕。
王凤岐常说:“群众有难处才找市长,这既是对市长的信赖,也是市长应尽的职责,我们决不能以任何借口拖延搪塞。”他刚调到包头不久,市民来信反映友谊大街东段路不平、无路灯、交通管理混乱。王凤岐立即责成市政府秘书长会同城建、市政、公安交通等部门解决,仅6天时间,这个路段灯亮路平。群众反映买粮难,他骑上自行车,跑了八九个粮站,弄清了买粮难的原因是服务态度差、品种单调、营业时间短,便与主管部门和粮站一起研究了改进粮站工作的意见,消除了全市人民买粮难的忧虑。
身边的工作人员劝他,群众信访太多,不必件件都亲自处理,那样会影响工作效率。王凤岐则认为:“信访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能够了解群众在想什么;信访是一座桥,它能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联系。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不只是他们的个别困难,有些是我们决策中的失误。常有群众来信来访,我这个当市长的工作起来心里有底有数。如果群众不找我了,我会觉得不踏实。”工作再忙,王凤岐一直坚持市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市民上门找他,有含冤告状的,有缺住房的,还有需要重新就业的刑满释放人员,他都清水一杯,热情接待。有些上访者即使提出不沾边的要求,他也细心倾听,耐心解释,让他们满意而归。市民反映住房困难,王凤岐经过调查,发现包头市这些年欠账太多,无房户和人均2平方米以下的特困户竟有2万多户。他立即动手抓房改,并主持制定了“包头市住房5年脱贫规划”。两年来,市财政投资2000多万元,社会集资2亿多元,已有7000多户无房户和特困户有了住房。
有段时间,市民接二连三地来信来访,反映就业难,有的一家竟有3个孩子待业,有的青年已在家待业好几年了。王凤岐一了解,全市待业率高达6.7%。他失眠了:同为人父,要是自己的3个女儿也在家待业,我能不心焦?王凤岐7次与劳动就业部门一起调查研究,制定出“劳动就业若干问题的暂行办法”,形成市政府的“红头文件”。接着,王凤岐又分别召开离退休科技人员座谈会、待业青年座谈会、乡街企业座谈会,动员全社会力量兴办劳动服务企业安置待业青年,鼓励待业青年自谋职业,共同度过就业高峰。两年来,全市安置待业青年近3万人,待业率居高不下的严峻局面开始缓解。
最令市民们难忘的是营救一位女中学生的事。去年4月初,包头一中初三年级女学生王越君投书市长:她患了白血病生命垂危,急需作骨髓移植手术,手术费高达5万元,而家中为她治病已花掉1.5万元,无力再承担这笔昂贵的医疗费。字里行间,流露出这位女中学生对人生的眷恋,对人民政府的信赖。王凤岐当即批转有关部门,发动全市人民募捐营救这位少女,他第一个捐款。一位普通少女的生命牵动着市长,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不到半个月,全市人民为王越君募捐6.3万元。后来,王越君虽因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但这件事所展示的市长市民心心相印、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的崇高风尚,却永远留在全市人民的心里。
王凤岐处理群众信访,非常重视检查处理结果。凡是经他阅批的来信,都分门别类,自己动手建立了信访处理档案。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王市长批示的群众来信,意见具体,件件都要检查处理结果,我们从不敢有半点怠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