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情系国防 固我长城——苏南人民支持军队建设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3
第1版(要闻)
专栏:

  情系国防 固我长城
——苏南人民支持军队建设纪事
本报记者 李德民
春节前夕,记者走访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州、无锡两个军分区和几个县乡人民武装部,看到当地人民情系国防、固我长城,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的腾腾热气。
    “两朵金花”和“十佳人物”
前几年,在苏南出现“致富热”的同时,一度出现“富兵难征”、“富兵难带”的现象,引起当地党和政府以及军分区、人武部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经济越发达,人民越富裕,越要教育群众热爱军队,关心国防建设。
苏州宣传“两朵金花”的活动激动人心。一朵“金花”是女青年石金芳,新婚仅7天,丈夫上前线,壮烈牺牲。她把抚恤金一分两半,一半孝敬公婆,另一半为烈士缴最后一次党费,自己立志从军。另一朵“金花”是女青年徐秀兰,她把爱情献给了特等伤残军人展亚平。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广为宣传,“两朵金花”在苏州家喻户晓。
常熟市去年举办的“情系国防十佳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引起“轰动效应”。发出选票1.2万张,收回1.054万张,超过本市历次评选活动的票数。军属袁秀兰得票8000多张,名列榜首。她在工厂是好工人,孝敬公婆是好媳妇,带孩子是好母亲,支持丈夫多年在西藏高原服役,是好妻子。
苏南城乡掀起爱军队、爱军人、爱军属的热潮。
    “三张红纸”和“三个通知”
苏州、无锡两个军分区的领导同志都谈到:要把“征兵难”变成“入伍热”,往部队送好兵,必须“两手抓”,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从过去的“三张红纸”,谈到现在的“三个通知”。所谓“三张红纸”,就是春节、元旦、“八一”慰问烈军属时送的春联、慰问信和电影票。这是政治荣誉、精神鼓励,今后还要继续送。但还要给“定心丸”。近年来苏南农村许多地方实行“三个通知”一起发,就是入伍通知、进厂通知和人身保险通知一齐发。苏南乡镇企业星罗棋布,凡是应征入伍的农村青年,都可以在本乡选择一家企业,入伍的同时,也就算该厂的工人了。服役期间由当地人武部、民政局和企业共同照顾军属,发给优抚金,农忙时助耕,有急事时相帮,尽量使军属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群众。如果战士在部队立功,那么,“军中立功,家乡再奖”。战士退伍时,即使深夜一个人回来,当地只要知道,一定派车到火车站接。
据部队同志反映,苏南送的兵素质较好,在部队入党、提干和进院校的很多。无锡市城区去年的退伍兵中60%是党员。
    书记插秧和老板当兵
在常熟市,听到一个市委书记帮军属插秧的故事:去年6月,莫城乡一家军属生病住院,承包的3亩水田无人插秧。当时的市委书记周福元得知这一情况后,带领15名干部冒雨前去,没喝一口茶,没抽一支烟,半天插完3亩田。
在昆山市,听到一个小老板积极应征的故事:城北镇鹿城饭店店主陆维华,自费送独生子陆伟初到苏州市旅游职业中学学烹调,回饭店后当小老板,协助父亲赚钱不少。去年征兵,小老板在父母亲的支持下光荣入伍。小陆说:“我有烹调技术,到部队争取当炊事兵,给战友们烧好菜。”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高建昆,美国的堂姐、加拿大的舅舅都劝他出国,可是他去年也应征入伍了。小高说:“祖国养育了我,我要报答祖国。”
像陆伟初这样的个体饭馆的小老板、高建昆这样有“门路”的高中生,不怕苦,不贪钱,明知吃亏也当兵,在当地传为美谈。
    《乡音报》和“第二档案”
苏南的同志与战士保持密切联系,进行“跟踪教育”、“跟踪服务”。每逢元旦、春节,当地党政领导同志到部队慰问战士,作报告,还送去介绍家乡情况的书报、亲人的录像带、录音带,使战士同家乡、亲人“见见面”,鼓舞士气。
无锡县人武部专门为无锡籍的战士办了一份《乡音报》,寄到战士手中,报道家乡新貌,介绍退伍军人业绩,还有家长寄语、领导嘱咐,等等。有一个“回音壁”专栏,很受战士欢迎,刊登战士来信和家乡的答复。
所谓“第二档案”,又叫“义务兵记事本”,一般保管在乡镇人武部。“第二档案”里记载着战士父母、弟妹、未婚妻的情况:有何疾病?是否就业?感情如何,等等。里面还保存着战士的来信,对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都认真对待,该办的、能办的及时办理,对不该办或暂时办不到的,去信耐心解释。无锡县前州镇人武部听说一位战士要报考院校,人武部长到南京买了一捆有关书籍,转几次汽车送去。战士拉着部长的手说:“您真比我爹想得还周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