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淄川新景看不足——蒲松龄故乡社会文化活动见闻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淄川新景看不足
——蒲松龄故乡社会文化活动见闻录
张自录
元月5日,雪花飘飘扬扬,洒向鲁中大地。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的群众迎来了“文化市场”的旺季。
    十里松龄路的魅力
淄川区是《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故乡。
夜幕降临,从区委所在地淄城镇通往蒲松龄故居蒲家庄的十里“松龄路”,两旁华灯齐放,沿路村庄处处传出歌声、器乐声。
在淄城镇城二村文化大院,灯光下,录音机播放着优美的舞曲,近百名中青年妇女踩着节拍,轻松自如地做着韵律操。村干部说,农村妇女做韵律操、跳迪斯科,在他们这里,已经3年多了。
二楼图书室里,十几个姑娘、小伙在翻看画报、书籍,一个俊俏的姑娘手中捧着一本《毛泽东选集》在静心阅读。
三楼是“青年之家”,一群男女青年和着卡西欧电子琴的伴奏,尽情歌唱,欢声笑语不时从文化大院飞出。
隔壁的娱乐室里,青年农民铜管乐团阵容可观,萨克管、抱贝司、单簧管、长号、圆号、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一应俱全,40多名演奏手正在演奏着他们省级文明村的村歌——《金色的凤凰》。
这支山东省农民中最先成立的铜管乐团,曾到省城济南大专院校做过专场演出,在全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起了领头雁的作用。
近年间,继城二村之后,全区23个乡镇,个个建起文化活动中心,村村都有文化大院、文娱活动室或“青年之家”。青年农民乐队(团)发展到11个,拥有队员220名。有74个村创作了自己的“文明村村歌”。
    6000万元的乡村文化工程
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促使淄川区领导下决心在全区实施“大文化建设工程”。“七五”期间,区财政对区属文化设施共投资278万元,文化业务经费平均递增26%,乡镇、村、个人用于开展群众性各种文化活动的社会投资总数达6000多万元。
淄川区的“大文化建设工程”,开辟了“节假日文化”、“行业文化”、“乡俗文化”、“现代文化”、“服饰文化”等五大市场,通过文化市场的载体作用,寓教于乐,对城乡群众特别是对青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规模最大的是节假日文化市场。每逢节日,各乡镇、村的机关单位、工厂、学校各显神通,各种文艺联欢、文明村歌大赛、音乐会、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体育比赛、书法美术摄影展览、游园等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淄川人。据统计,全区65万人,经常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占35%;其中20万青少年,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达到80%左右。
如今,有两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58个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从1986年以来,淄川区连续5年被淄博市评为“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县(区)”。
    现代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交汇
淄川人并不囿于自己的小天地。位于山区的西河镇河南村先后举办了闻名遐迩的“柳泉杯”全国象棋大师邀请赛和山东省女篮四强邀请赛。淄城镇西二村和西河镇河南村分别举办过华东六省一市青年歌手大奖赛和山东省“希望杯”少儿棋类比赛。1990年,淄城镇北关村还举办了全市“庆五四迎亚运”公路自行车大奖赛。从1988年以来,全区有15个乡镇、75个村分别举办省、市和全国性的各种文体活动32个,举办的全区性文体活动达210个;涌现出包括文学、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方面的创作骨干370多人。
蒲松龄的故乡人在接受现代文化熏陶的同时,没有忘记挖掘地方戏曲、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区文化部门对当地民间艺术“商家大鼓”,地方戏曲“五音戏”、“吟腔”等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区里将收集到的138个民间故事、民歌、民间谚语选编出版。
孝妇河边,我们跻身于熙熙攘攘的“服装城”中,这是集经营、旅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城区。它依傍水上乐园,旁边有“留仙湖”公园和“留仙湖”乐园,还有小憩仿古长廊。全封闭式的“服装城”营业大厅面积1.5万平方米,吸引南来北往客每天人数达5万余人。正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快到腊月,天气虽冷,但蒲松龄故乡的人民文化生活兴趣更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