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为了民族的需要——记新疆大学副教授、侨眷吾守尔·斯拉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侨乡纪行

  为了民族的需要
——记新疆大学副教授、侨眷吾守尔·斯拉木
本报记者 钟嘉
吾守尔·斯拉木副教授带我们走进他的实验室,站到一台通用的IBM电脑前,他按动键盘,向我们显示他多年研究的成果。
几个黄色的汉字在屏幕上跳出,不是通常从左边,而是在右边,不是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是一个挤一个地推着走。挤到最左边,一行满了,又从右边显示第二行。这回是英文字母,仍然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往左边挤着,推着。第三行,吾守尔副教授按下了显示维吾尔文的键钮,从右至左书写的维文字母跳出,接下去是哈萨克文、乌孜别克文、柯尔克孜文……
不用吾守尔多作介绍,我们都能看出,这套多种文字信息混合处理系统,对新疆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它无疑为新疆各少数民族提供了走向世界,迈向现代化的一把钥匙。
1986年,这套系统刚刚研究成功,立即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它对从右至左书写的文字信息处理特别有借鉴意义,而当时国际上研究阿拉伯文的信息处理也才起步。吾守尔副教授因此被邀请到五六个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1989年9月新加坡召开的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国际会议上,吾守尔副教授带去了这套系统,当地及台湾、香港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去年召开的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化会议上,吾守尔副教授被安排第一个发言。
吾守尔副教授没有在赞扬声中止步,现在,他的研究工作又向更深一步发展。一是实现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的信息处理国家标准化,以便在更多的部门推广使用,一是研制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阿拉伯文等的激光照排系统,使之应用到新闻、出版业中。
吾守尔·斯拉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计算机科学的高峰登攀。他于1964年从新疆大学物理系毕业,分配到喀什师范学院教书。70年代,他看准时代潮流,业余钻研电子技术。70年代末,计算机科学兴起,他又埋头研究起计算机技术。不懂英文自己学,三十七八岁了,还去夜校上英语课。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干劲?他只有简单一句话:“我觉得我们民族需要!”
1980年,吾守尔·斯拉木调回新疆大学物理系,在负担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有大量教材编译工作。为使少数民族学生能用上最新的本民族文字教材,吾守尔·斯拉木副教授只有加倍拿出时间,废寝忘食,星期日不休息,有病顾不上看医生,都是常事,只为“我们民族需要”;不增加报酬,没有物质奖励,仍然耕耘不止,只为“我们民族需要”。
吾守尔·斯拉木是维吾尔族人,他的家乡在伊犁。那里是新疆有名的侨乡,吾守尔和妻子都有兄弟姐妹侨居苏联。虽说成了大学副教授,虽说成了计算机专家,但维吾尔民族能歌善舞的天赋不会丢。每逢民族节日,吾守尔副教授挽起妻子艾拉努尔步入舞池,舞姿翩翩,年轻人也羡慕不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