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渴望》与新时代的新道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3
第4版(要闻)
专栏:

  《渴望》与新时代的新道德
靳鸣
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放映,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是一部反映时代变革的道德片。它表现了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讴歌了新时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
《渴望》所造成的轰动效应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总体上说,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共同的社会利益构成了共同道德要求的基础。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新型的,即诚恳宽厚,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和谐融洽。《渴望》正是在呼唤着这种新时代的新道德、新型的人际关系。
中华民族具有久远的文明道德传统,值得我们去挖掘。对公认的传统美德,不能漠视、贬低甚至否定。在这方面,我们前些年有过深刻教训。我们应该把传统美德和新时代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道德结合起来,使之在今天进一步发扬光大。可以说,《渴望》正是渴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美德的再现。剧中主人公刘慧芳所集中反映的也正是东方女性所特有的传统美德,因而她能够成为芸芸众生之中的一盏精神上的明灯,唤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在社会主义道德的实现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当多的人道德境界还不高,道德行为也不那么高尚。就拿王沪生这个人物来说吧,根据故事编撰者的设计安排,“东方女性的丈夫是个酸酸的知识分子”,以此来衬托工人刘慧芳的完美品格,加强情节冲突的效果,增强全剧的魅力。有人认为,《渴望》太“挤兑”知识分子了;也有人认为,剧中所塑造的王沪生等知识分子形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我们且不去评论该剧这方面的成败得失,但在这里,它也确实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
今天,知识分子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无数知识分子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出无私奉献、勤勤恳恳的优秀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一点,已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赞扬。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由知识分子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地位所决定,一些知识分子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清高”(优越感)和“强调自我”的倾向。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只能到社会经济的更深层次中去探求原因。
目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还客观存在着。在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今天,又出现了“体脑倒挂”现象。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等方面,长期以来知识本身加入社会生活的过程较为缓慢和曲折,知识的价值不能很快地得到社会的承认。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在工作和生活中,较为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当然有其合理之处,而且党和政府也正在不断地为知识分子施展才能创造条件。但是,如果知识分子过分地强调自我价值,就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知识分子自我价值的实现,要以刻苦工作、努力奋斗为基础,以社会需要为前提,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制约,还要以社会化的分工与合作为保证。
脑力劳动多以个体为特征,更多强调的是个体的创造性,因而脑力劳动的方式和工人、农民的生产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工人谁也不会指着一件产品说“这是我生产的”,而只能说“这是我们(厂)生产的”;但知识分子一般却不会这样。这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便奠定了知识分子道德意识的基本取向。通常所说的“文人相轻”,或知识分子的“清高”,不仅有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不良习性的影响,也是由社会存在方面的更为基础的因素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道德提倡平等合作,互相尊重,坦诚相待,不计自我。现实中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也都能做到这些。这并不奇怪。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应该具有工人阶级的先进品德。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这种人会越来越多。在这方面,知识分子尤其要注意向产业工人学习集体主义的道德品质,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合作与平等交往的要旨,发扬主人翁精神,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们渴望着新时代的新道德,因为现实生活需要它。这就是我观看《渴望》的一点感想。       
      (原载1月20日《光明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