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悲歌一曲动神州——影片《周恩来》播映之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悲歌一曲动神州
——影片《周恩来》播映之后
向兵
故事片《周恩来》的上映,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影片公映不到两个月,全国拷贝发行近千个。在江苏、广西、山东、辽宁的不少地方,人们排起长队为的是买一张《周恩来》电影票。一些城市里甚至还时有高价购票的事发生。在江苏东台市,一个星期内全市10万市区人口就有8万人观看了影片《周恩来》。
年过7旬的电影界前辈荒煤同志说,“我热泪盈眶,又终于热泪迸流地看完了故事片《周恩来》。好几天过去了,我脑海里甚至梦中还会浮荡起影片中激动人心的片断,无法抑制心情的激荡。”这远非荒煤一个人的感受。云南昆明的一位退休女工看过影片,泪眼婆娑回到家里,便取出珍藏的周恩来遗像挂在家中。东台市一位冯姓老大爷患有白内障,他让人搀着来到影院,在不停的抽泣中听完了影片《周恩来》。山东曲阜师范学校和广东潮州市龙镇中学的几名学生说,常见父辈提起周总理就动情,看了《周恩来》知道那确是一个让人长久怀念的伟人。
在此期间,不少观众投书报刊,表达胸臆抒发感想。北京、上海和不少省市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和文艺界人士先后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肯定、总结《周恩来》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经验。现将这些感想和意见作一简略综述。
周恩来这位东方的伟人,曾以他超凡的魅力征服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他的去世使他的国家里有了一场亿万人伫立寒风哭英灵的旷古悲恸。生活在今天的人们虽已知他并不是一位完人,但其德行仍令高山仰止。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那样深地印在人们心头。人们对他太熟悉,太崇敬了。也许正缘于此,影片《周恩来》采用严肃的纪实风格,循着人物的真实史迹来塑造一个历史的巨人,并将重心落在了人物生命的最后10年上。这是黑白混淆,人妖颠倒,国家蒙受巨大灾难的10年;而正是在这民族浩劫的10年中,中国的普通百姓才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总理,心更贴近了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选取这段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历史,截取这段历史中那些重大的事件,以此构成了塑造形象、突出其品质的悲怆、阔大的背景,和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活动环境。面对“打倒一切”的恶浪,周恩来挺身而出转移贺龙,掩护陈毅;全国停工停产,经济几近崩溃,周恩来苦口婆心劝说两派工人恢复鞍钢生产;林彪野心败露仓皇出逃,周恩来遇乱不惊冷静处理;国内动乱不已,周恩来事无巨细四处奔忙,却忘不了积极促成中美建交;四届人大召开在即,周恩来临危受命抱病飞赴长沙,却奸举贤……一位在大厦将倾的艰难时世中,力挽狂澜、忍辱负重的共和国总理的形象,借着这一系列真实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生动而感人地站立了起来。有观众说,影片采用纪实手法,以“文革”为中心事件来表现周恩来,使人真切而具体地看到了国家总理周恩来在国家的灾难时刻,苦撑危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评论家们认为,影片对那段特殊历史的概括完整而有力度,从而使它在人和环境的巨大冲突与压力下,在时代造成的领袖人物独特的悲怆中突现了人物的人格力量和高贵品质。从而使得这部悲歌式的史诗巨片在崇高的美感中,给人以历史和人格的双重震撼。有电影评论家指出,《周恩来》表明,巨人自有巨人的神韵,伟大人物形象要在重大的斗争中塑造,单靠生活情趣是难以树立起来的。同样,周恩来在邢台地震灾区,周恩来回延安,也是影片精心选择的人物史实。不少观众对这几场戏特别看重。有评论文章认为,它们在“人民总理”这个层面上增强了周恩来这一形象的艺术张力。四川万县市一位姓朱的小学生看过影片后则说,周总理向延安领导敬酒,是要他们想法让延安群众吃饱饭。这样的总理,老百姓当然喜欢,所以那么多人为他抬车。如果我在延安,也要去抬!
上海的电影艺术家将《周恩来》与《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作了一番比较后指出,《毛泽东和他的儿子》采用传统的叙事手法,依据剧情的发展过程来刻画人物,取得了成功;而《周恩来》却别开一径,在表现方法上为领袖人物传记片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周恩来》作为一部着力于塑造人物的故事片,其在叙事上时常摆脱戏剧情节的羁绊,围绕人物心理、性格对事件进行取舍、组合。总理劝陈毅作检讨,以争取让外交工作早日恢复正常,结果如何?影片并不作交待;在周恩来送走贺龙夫妇后,插进南昌起义的情景,点明周恩来面对一个率领千军万马的元帅,却为一群“红卫兵”躲躲藏藏而生的沉痛心理;在周恩来为四届人大人选,抱病赴长沙的飞机上,闪回出红军长征的镜头,以示二者均为牵系国家命运之举。这种艺术处理既符合人物心理逻辑,又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因此,有人认为《周恩来》标志着中国电影对于重大题材的驾驭已开始走向成熟。
《周恩来》的细节描写,也是人们谈论较多的话题。周恩来在地震灾区蹲在土炕旁和受灾群众一道喝稀粥,末了还要用窝窝头蘸净碗边的稀粥;整日为国事奔忙的周恩来已在病中,可临出门时仍忘不了一一关掉房中的电灯,动作熟练自如;弥留之际,周恩来三番五次催来了罗青长,告诉他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台湾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不少观众称道这些生动的细节,在一种似乎不经意的表现中,展示了人民总理的特质,和周恩来这位道德巨人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魅力。一些文艺评论家则对小徐护士不愿去江青那儿工作的描写津津乐道。有人认为,这一极富戏剧色彩的细节,既表现了周恩来顾全大局的博大心怀,写了江青的霸道,又通过身边工作人员对周、江二人的不同态度衬映出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周恩来》精到的细节描写,将人物形象身上浓厚的人情味和为国为民的崇高品格和谐地统一了起来。
几乎所有人谈起《周恩来》,都会提到周恩来的扮演者王铁成。观众和专家们都认为王铁成的出色表演是影片催人泪下,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曾在中国银幕上第一个塑造周恩来形象的王铁成,积15年对周恩来“临摹、揣磨、琢磨”漫长艺术历程的全部经验和才情,全身心地投入《周恩来》的创作中,终于成功地让一位很难刻画的一代伟人,形神兼备地走上银幕,活生生地再现于无数怀念他,崇敬他的人面前。在北京召开的王铁成表演艺术研讨会上,一些电影评论家和表演艺术家们认为,影片中王铁成对晚年周恩来形象和内心刻画,总体把握十分得当,表演不失人物特有的风采,又时显70高龄抱病之躯的特征;而且一挥手,一投足,一次侧目,一声轻言都能让人看见人物丰富的内心。细部处理上,如贺龙灵前面对镜头的七鞠躬,那抖动的嘴唇,晶莹的泪花,头部不自禁的微微颤动,将一个病重老人,一个领袖人物心中深重的悲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上海一位资深的电影表演艺术家说,王铁成炉火纯青的表演,使《周恩来》成了近些年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塑造领袖人物最成功的一部影片。有电影评论家说,王铁成超越复写生活原型而进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中去创作形象的表演,使这类题材影片在塑造精气神皆备的人物形象上,达到了新的层次。
《周恩来》也存在着一些未能尽如人意的遗憾。观众和评论家们一再提到的不足,主要在于剧作结构上繁简疏密有失当之处,一些时空交错的闪回镜头,缺乏情绪基础,显得生硬。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环境的画面突如其来地切换,使人有散乱之感。有的观众还提出,影片涉及的历史人物太多,而对有些人物如孟泰、孙维世等缺少哪怕是用字幕加以说明的必要交待,以致一些年轻观众对此全然不知,不知所云,影响了对影片的理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