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助产士与雕刻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3
第8版(副刊)
专栏:

  助产士与雕刻家
伍杰
江曾培同志将自己的劳作称作助产士手记(见《一个“助产士”的手记》,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是有一层深意的。这里既包含了作品“产前”催生的担心,也有“临产”时的艰辛,更有“产后”的愉悦。亲身经历,有感而记。时过境迁,回首深思,怀抱自己接生的产儿,对自己是一种抚慰,更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
没有助产士,怎么会有健康的婴儿呢?他呼唤新的生命,催促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编辑、评论工作就是“为人作嫁”,为作品催生,把多多的孩子——精美的精神食粮送给人们,把他们称之为出色的“助产士”,是当之无愧的。
读完了这部《手记》之后,呈现在我眼前的是琳琅满目的优秀图书的群体。有些图书以前我虽然没有读过,但从这些手记中,已使我大饱眼福。因为,我已品尝到了这些好书的韵味。于是,这时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作者不仅是一位“助产士”,他更是一位出色的雕刻家。
一本书是一块玉,因为雕刻家的辛劳,使它显出固有的特色,更加耀眼生辉,光泽四射。乐山大佛,端庄凝重,龙门石像,栩栩如生,不都是雕刻家的功勋么!罗马名雕拿破仑的妹妹保尔琳娜,那么自然、恬静、精美、生动,如果没有雕刻家卡诺瓦,便不可能有这样美的形象。当然,图书要看它自身的价值。但是,往往是一本书出来以后,作者本人尚难以判定它的面貌和价值,因为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者有时也是如此。一经评论家之手,如磋如琢,细细雕刻,用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其精髓,道出其神韵,便会“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作者对这些书起过催生助产作用,了解其中真味,写起评论来也自然顺手。郭沫若要求作家能“自由自在地把言语处理得就像雕刻家手里的软泥”。江曾培同志评论这些书,不仅是言语运用如雕刻家手里的软泥,而是对全书要旨,对整个内容都评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看了这些评论,会自然地刺激你的读书欲,感到对这些原书非看不可!这就是雕刻家——评论家的本领。
眼下的图书评论,优秀之作不在少数,而平平者更不可数计。数其弊端:一曰一味吹捧,讨好作者;二曰平平介绍,毫无特色;三曰原书重复,并无新意;四曰故装深奥,苦涩无味;五曰离题万里,不知所云。如此等等。似评非评,无意无文,无理无气,读之无味。读完《一个“助产士”的手记》之后,使人耳目一新,“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大有一反评论弊端的感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