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打好扶贫“攻坚战”和“持久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4
第1版(要闻)
专栏:

  打好扶贫“攻坚战”和“持久战”
本报评论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艰苦努力,“七五”计划提出的扶贫目标基本实现。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一些国际友人称赞我们“创造了令人难忘的纪录”。
说目标基本实现,主要是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中的80%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肯定这些成绩,同时要看到扶贫的任务仍很艰巨:一方面要打好“攻坚战”,继续帮助少数贫困地区人民解决温饱,另一方面要巩固初步脱贫的成果,下大力,打“持久战”,帮助所有贫困地区走上致富之路。
扶贫工作具体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群众疾苦的关心,是一项长期的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不仅直接关系着贫困地区人口的生计,而且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据1986年统计,当时全国贫困地区分布在699个县,贫困人口约1.1亿(我国把农村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人口称为贫困人口)。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迅速改变我国贫困落后地区面貌的通知。尔后,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尽快摆脱落后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列入“七五”计划,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开发为主的扶贫开发方针。国家每年拨出扶贫款项,低息、贴息贷款共约40亿元人民币,中央一级就有36个部委和公司到贫困地区分片负责,挂钩扶持。经过5年努力,这项工作取得很大成效。
扶贫开发工作,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一系列工作,是一个改变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的系统工程。目前,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多分布在偏僻、边远的深山区以及易涝易旱的多灾地区,这些地区人多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扶贫开发难度很大。对那些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户,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收入低,加之有些扶贫项目选得不够准,遇到较大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还很容易重新返贫。况且,集中连片搞扶贫开发刚刚几年,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基础仍很脆弱,进一步致富也还相当困难。因此,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有的同志形象地说,扶贫工作好比蒸馒头,现在水刚烧开,如果一撤火,馒头就要夹生。因此,扶贫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从各地的经验看,打好扶贫“攻坚战”和“持久战”,必须从“有粮吃,有钱花,生产、生活环境有改善”三个方面狠下功夫。首先,必须下决心解决吃的问题,这是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扶贫开发的基础。贫困地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靠调进粮食解决吃饭问题不是长久之计。要实现粮食基本自给,首先要认真建设好基本农田,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科学种田,积极推广增产效果显著的实用技术。其次,选择扶贫开发项目,一开始就要把市场需求考虑进去,发展什么、发展多少,都要在摸清市场的前提下确定;项目一经选定,有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科技和销售服务,应紧紧跟上。第三,要特别注意水、电、路、林等基础建设,使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增强扶贫开发后劲。对水、电、路、林等基础建设,各有关地方要纳入本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以工代赈,是救济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而获得赈济的一种特殊救济方式。国家决定从1990年至1992年再拿出15亿元工业品开展以工代赈,集中用于解决贫困地区的口粮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和修建乡村道路。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的德政,各地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抓紧落实。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我们要继续贯彻落实扶贫工作的各项政策,组织方方面面力量关心支持贫困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和地区要采用横向联合、技术转让等经济办法,帮助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我们相信,在完成“七五”计划的基础上,争取在今后十年内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