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武陵山区经济开发成效显著 80%人口基本脱贫,但经济基础仍较脆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4
第2版(经济)
专栏:

  武陵山区经济开发成效显著
 80%人口基本脱贫,但经济基础仍较脆弱
本报讯 据国务院赴武陵山区调查组报告: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经过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处于黔、湘、鄂交界的武陵山区自1986年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扶贫经济开发成效显著。
5年来,武陵山区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0年黔江、湘西、鄂西、铜仁4个地(州)的社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达到77.74亿元,比1985年增长47.21%,年递增8.0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7.63亿元,比1985年增长40.66%,年递增7.06%;粮食生产虽然遭灾,总产量仍达到367.25万吨,比1985年增长7.62%。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10公斤,提高了自给水平。武陵山区4地(州)的财政收入按现价计算,由1985年的3.09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9.12亿元,5年间增长近2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51元增加到335元。1985年4地(州)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为604.5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9.69%,至1990年减少到112万人,占农业总人口10.29%,已有81.5%的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
国务院关于“七五”期间的扶贫开发战略目标在武陵山区已基本实现。他们5年来扶贫经济开发的基本经验是:一、各级领导重视,切实抓出成效。1988年,杨汝岱同志到武陵山区研究进一步加快经济开发的措施,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从原涪陵地区划出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5个国家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县,新成立了黔江地区。接着省里又确定到黔江地区定点扶贫,同时为各县充实了力量。
二、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几年来,武陵山区4地(州)采取了开发冬季农业,狠抓旱粮生产;扩大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下气力实施“丰收计划”、“温饱工程”,推广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三、立足本地优势资源,以种养业为重点,统筹规划,连片开发,建设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业商品基地。目前各地已把70%以上的扶贫贷款用于发展种养业,重点开发各种经济作物和草食畜禽等产业项目,并实行连片开发,规模生产,由集体统一提供良种良苗和技术服务。
四、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培训人才。几年来,武陵山区在粮食生产上普遍推广了杂交良种、地膜玉米、水稻两段育秧、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丰收计划”、“温饱工程”都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五、近5年在武陵山区联系扶贫的省直单位由1个增加到44个。4地(州)的县及县以上单位蹲点扶贫人数由98人增加到5267人。同时,当地部队与地方共同扶贫。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扶贫经济开发的任务还很艰巨,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温饱的能力还不稳定,一遇自然灾害就出现“返贫”现象。原因是近几年粮食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靠扩大复种和推广实用技术取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至1990年底,还有9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大部分省扶持贫困县,仍未越过温饱线。经济基础脆弱,结构不够合理,财政收入来源少、渠道单一,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山地资源开发和多种经营虽然已初具规模,但就大多数地方来说,尚未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和系列化的商品生产。部分地区的扶贫经济开发和资金使用,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领导一般化,管理跟不上,技术服务不配套,开发的进度较慢、质量较差,效益不够理想。“要钱要项目积极,用钱上项目不讲效益”的倾向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