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内地科技为香港发展提供新契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3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内地科技为香港发展提供新契机
新华社记者 黄日尧
面对世界经济衰退浪潮的冲击,如何推动90年代香港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中国内地蓬勃发展的科技为90年代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一)
经过80年代中期的高速增长后,进入90年代初,香港经济已经进入低增长时期。1990年,香港经济内外交困: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依赖国际市场的香港难有作为;海湾危机发生后,原油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使香港制造业成本不断提高;来自东南亚加工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香港本地劳工短缺、加薪浪潮此起彼状、通货膨胀不断加剧。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港商花费数百亿美元建立起来的数万家加工企业,使滚滚的财源流进了香港。然而,展望未来,仅仅依靠加工产品是难以为继的。
要保持90年代香港的继续繁荣,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依靠高技术生产优质高值的产品,因此,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势在必行。但是,一贯重贸易而轻科技的香港,科研基础差,高技术人才缺乏。人们的目光终于投向继续改革开放的中国内地。
    (二)
无可置疑,与内地的科技合作将成为90年代香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以高科技开发为龙头,促进现有企业的调整升级,是今后10年香港经济发展的趋势。
通过近年来内地和香港的科技交流和民间合作,香港工商界对内地的科技优势有了总体认识:这里拥有1000多万技术人员,不少尖端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具备开发新产品的实力,只是对国际市场不了解,相当多的科研成果难以商品化。而香港的优势在于:拥有先进的信息网络和完善的销售渠道,了解哪些产品适销对路。这种互补互利的关系一旦合作起来,必然会产生强大的生产力,为90年代香港经济的发展带来希望的曙光。
尽管科技合作在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前景,可是,它仍然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困扰:港英当局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缺乏官方机构牵头,难以统筹两地的科技合作事宜;同时,由于当局用于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不足,使一些新技术难以消化,更无法推广应用。香港中小型企业占主导地位,仅依靠这些势单力薄的企业去搞高技术开发是勉为其难的。
基于以上种种条件的制约,目前两地科技合作仍然局限于民间进行,当然,比起前几年只限于科技学术交流,这已是一大进步。
    (三)
目前,两地科技合作正朝着多元化和纵深方向发展。香港一些热心人士主动请缨为引进内地科技而不辞劳苦,呼吁港英当局增加科技投入,倡议成立民间科技协作机构,促进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建立。内地一些学者也献计献策:逐步推进大中型企业成立研究开发部门,建立两地行业协会的对口交流和共组跨国集团公司。一些勇于开拓的企业已经尝到了初步耕耘的成果:1988年由香港、内地三家公司投资90万港元成立的香港联想电脑有限公司,其信息和销售网络在香港,而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则依靠中国科学院。这家主要开发联想286的公司,1989年的产值超过两亿港元。高科技带来的高效益使更多的港人跃跃欲试,积极寻求与内地合作的伙伴。
1990年是两地科技合作突飞猛进的一年。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和财团注入巨资成立科技基金会,鼓励两地科技人员对高技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开发新产品奠定物质基础。在港商何鸿燊拿出2000万港元成立何鸿燊航天科技人才培训基金会之后,香港蒋氏工业慈善基金有限公司年前宣布,从1991年起将每年投入超过100万美元,推动中港台工业科技的发展。同年,中国“长征三号”火箭把“亚洲一号”卫星送上天空,使香港亚洲卫星公司的卫星出租业务生意兴隆,为香港与内地科技合作谱写了新篇章。可以预言,中国内地科技将成为90年代香港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两地合作的春天即将来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