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跨越二十年——大连船用柴油机厂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3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跨越二十年
——大连船用柴油机厂纪事
阮晓浒
10年前,当国门打开,我国造船业摩拳擦掌准备到国际市场一搏的时候,却痛心地发现:我们虽然具备了建造大型出口船舶的能力,但船上的心脏——大功率船用柴油主机的制造水平竟比人家整整晚了20多年。
10年后的1989年,我国生产了60万吨远洋船舶,半数以上是出口船,主机已基本实现自给,其中仅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就为40万吨船舶配上了国际一流水平的船用柴油主机。一位国际公认的造船权威认为:这个厂已经能制造“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复杂、最尖端、最经济的船用主机”。他们是如何跨越这20年的?
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厂长林彬是这个厂的元老,也是我国船用柴油主机制造方面的一位专家。他亲自率队到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他们发现,世界上的十几种名牌产品,到70年代末均因技术性能不够高、维修保养不便等原因被淘汰,仅剩下瑞士苏尔寿公司和丹麦B&W公司的产品垄断了世界90%的市场。经过充分的技术准备,他们于70年代末,首先引进了以可靠性见长的瑞士苏尔寿公司的技术专利,并于1981年9月,造出了第一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RLA56型大功率船用柴油主机,跻身国际先进柴油机制造企业的行列。此时,由于石油危机,以经济省油见长的丹麦B&W公司产品正在走俏世界市场。他们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打破了“一厂不能同时引进两家专利”的惯例,不失时机地引进了B&W的专利技术。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这个厂不仅能生产国内外所要求的任何一种机型产品,而且能够生产两个专利公司推出的最新产品。10年来,这个厂共推出8代16种新产品。在批量生产的主机中,国产化率已达80%以上。
国家为了使这个厂迅速形成生产能力,曾经请来一位外国专家,帮助这个厂制订技术改造方案。把一个落后的老厂改造成为年产10万马力以上的现代化企业,预计要耗资1亿美元。
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却走了另一条路,以革新、改造、挖潜为主要内容来进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全面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以重点突破为主;购置新设备与改造老设备相结合,以改造老设备为主;引进国外设备与中外联合制造相结合,以中外联合制造为主;目前,工厂的年生产能力已突破12万马力,但技术改造的总费用算下来,包括人民币折合外币在内,仅用了不到500万美元。
10年来,这个厂实行了全员、全过程计划管理,使整机建造周期不断缩短。机座加工周期已由47天缩短到13天。去年,生产一台一万马力的大型主机工时已下降到4.5万个,工作效率接近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目前这个厂的人均实现利税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的3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