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神经丛中觅路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神经丛中觅路人
张梅珍
心丛、肺丛、臂丛……躯体中一丛丛的神经彼此交织成网,尤如丛生的棘草。神经丛中也有路吗?
1953年春天,苏联医学顾问团一位颇有医学造诣的讲师翘着高高的鼻子,不屑一顾地瞟了一下站在他眼前的一位年青人——来自太行山区、出身织袜工、只认识33个俄文字母的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张葆樽,心想:他也想寻觅神经丛之路?真是异想天开!
1954年秋天,当那位苏联讲师回国时,张葆樽送给他一本厚厚的礼物。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部30万字的俄译中翻译手稿《神经疾病定位诊断》。苏联讲师难以置信,这部高难度医学巨著的翻译,竟是一个无名小辈。两年之后,这本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首版发行。继这之后,张葆樽又翻译了《临床脑电图学》等外文书籍5册,编写了神经系统疾病等专业书籍1册,汇集了临床病理讨论10册,共计100万字的医学著作。
张葆樽并不认为这些成绩就是他寻觅的“丛中之路”,他的目光主要盯在临床上。他要验证神经学的基本诊断方法——“定位诊断”,这对于确定病变的部位,明确病变的性质和原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定位诊断”的关键环节是尸体解剖。所以,每当诊断不明的患者病故后,张葆樽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说死者家属献出遗体做尸体解剖。近十几年来,张葆樽取得了有助于“定位诊断”的标本200多例,尸解率达70%以上。大脑、小脑,内侧、外侧,上界、下界……他把标本切片、冷冻、固定,再把各种数据填写在技术鉴定表上。张葆樽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又不停顿于前人走过的路;他参照CT的图像,又不局限于纸上的条条框框。他要用自己的观点寻找神经学领域中的小路。最近几年,他撰写的9篇有关学术论文,深受同行的赞扬;他的《神经疾病定位诊断的研究》这一科研课题,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电子计算机的临床应用,把医学诊断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张葆樽担任全军老年病专业组副组长后,他引进计算机技术,加速了探索心脑血管疾病的步伐。他汇全国专家之所长,集世界文献之精粹,编制了中风监测与心功能监测等多项微机专家系统,目前已对7000多名病人进行了监测,提出了防治中风的很有见地的意见。
1988年,在总后卫生部的领导下,张葆樽作为主要研制者之一,参加了《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他带领几位医生风餐露宿,跑遍了华北地区的三省两市,行程2000多公里,调查了87万余人,获得了基层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一手材料,然后运用计算机处理了20多亿个数据,为脑血管疾病的研究、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去年10月,这项成果获得了全军科学进步协作一等奖。
在神经丛中的小路上,留下了张葆樽坚实的足迹。他取得了29项科研成果,创造了临床17年无事故、无差错、无褥疮的好成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