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走出“小儿科”——儿童文学琐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走出“小儿科”
——儿童文学琐谈
滕云
据说,儿童文学在文学界获得一个称谓:“小儿科”。有人以此调侃,有人语带贬薄,有人意含辛酸。之所以有此称谓,或指它的对象是小儿;或因它在文学中的位置不显赫;或认为它在文学创作中是小打小闹,难成大气候,壮夫不为。
我想,说儿童文学的对象是小儿并不错,但这却不应是它让人轻视的理由。全世界的小儿且不论,中国就有三亿八千万!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面对的读者群之庞大,为世界之最。而且这个数字往后每年还会有巨大的增殖。另一方面,说儿童文学的对象是小儿又不全对,谁能讲《伊索寓言》只是小儿读物?谁能讲《安徒生童话》只是小人书?
不知外国如何,儿童文学在我国文学中确有叨陪末座模样。当今中国“小皇帝”的文学位置如此,令人兴感。其实国家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是重视的:新时期十二年,我国专业少儿出版社已由过去的两家增为25家;出版发行的儿童读物累计近百亿册,其中1/3左右是儿童文学作品;全国少儿报刊已有180多种,每期发行六七千万份,其中文学性少儿报刊有20多家;儿童文学作者队伍由过去的二百来人,猛增至三四千位;国家设立多项儿童文学奖,近几年举办过的全国性儿童文学评奖活动就有五次,获奖作品一百几十部(篇)……
可文学界仍以“小儿科”视之,这是为何?我想症结之一在儿童文学现状自身。儿童文学目前是巨大成绩与不小缺憾并存。它在事业规模和数量统计上相当大了,但文学成就和质量评估未必很高。三亿八千万的少年儿童,现今还只是儿童文学的潜在读者群,实际读者面也许不过是三亿八的百分之几,还需作极大的开发。时代生活的变化不停顿地给少年儿童的生活与心灵注入新的质素,我们的儿童文学在追踪当代少年儿童生活、心灵变化,把握和塑造当代少年儿童形象上,显得吃力,无论质与量都还不能满足亿万少年儿童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的需求。让少年儿童热爱的作家、爱读和耐读的作品不多,能够召唤一代少年儿童,并以儿童文学的艺术形式把握、反映一个时代的大作家、杰作更少。事实上儿童文学还只是在自己的领域生长着,它对整个文学、对整个文学生活的影响不大。它在文学里确乎囿于小儿一“科”。
其所以如此,又系于另一症结,那就是一般成年人尤其是文学成年人,看待儿童文学具有某种不利于儿童文学提高的心态,或者可称之为“小儿科”意识、观念、情结。人们有意无意地习惯于把儿童文学看作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辅助读物。它在人们心目中,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诸性,以后者最轻。相当多的文学成人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写作儿童文学作品,艺术创造的余地不大,此举似乎也不那么紧要,“杀鸡焉用牛刀”。而儿童文学的内容与成人文学比较,显得简单、肤浅,似乎也并不需要多么大的艺术概括力。由于儿童文学的描写对象和读者对象的心理、智力发展尚处于初级水平,人们容易将对象的规定性认作对儿童文学艺术和美学层级的先在限制,以致认为层次低浅是儿童文学先天的或天赋的品格。因了这些缘故,就以为儿童文学对作者的思想深度、文化积累、艺术功力的要求不高,以为作者有点思想、有点常识、有点童心足矣,这实际上成了儿童文学作家提高自身和改善队伍素质的心理障碍。不少作者因此没有更上一层楼的紧迫感,没有以儿童文学成大业的外驱力与内驱力。一些有才能有追求的作者,在儿童文学园地崭露头角之后,或者以为继续耕耘无以施展,或者认为搞成人文学更有达成自我追求的机会,于是向成人文学转移。和儿童文学作者队伍人数上的扩大速度比较,儿童文学创作力的发展速度毋宁说是相对迟滞的(和成人文学创作力的活跃程度和更新速率相比更明显),从某些有实力的作者的流失说,甚至时有损亏。文学成人普遍存在的那种“小儿科”意识、观念、情结,对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文学队伍的消蚀力,却不可低估。
障碍我国儿童文学进一步提高的这两点症结是交互作用的。一方面,儿童文学的某种“小儿科”现状加重着文学成人看取儿童文学的“小儿科”意识;另一方面,文学成人心中的“小儿科”意识反过来又加剧着儿童文学的“小儿科”现状。这几乎成了一种并非良性循环的“小儿科”效应。两者相权,“小儿科”意识的存在与克服又更为关键。如果我们只论文学因素,不论非文学因素,那么,归根结底,儿童文学能否走出“小儿科”状态,实赖于文学成人能否走出“小儿科”意识。
由我们作家的“小儿科”意识,我想到老托尔斯泰。大概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他那漫长的艺术创造生涯,曾与“小儿科”有过那么不可解拆的绾结。
托尔斯泰发表的处女作是长篇小说《童年》,那时他24岁。随后他发表《少年》。这两部“儿童文学”当即获得大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很高的文学评价,车氏毫不含糊地把擎着《童年》《少年》步入文坛的青年作家托尔斯泰称作“大师”。托氏艺术生涯的这一开端不仅光彩照人,而且使人感悟:原来儿童文学并非只是某种辅助教材,并非只是小打小闹,并非不需要巨大的艺术创造力、艺术概括力,并非命定地与最高的美学层级无缘……
以“儿童文学”初魁文坛的托尔斯泰没有就此掉头他顾。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托氏交叉进行着两项大工程,一项是人所共知的《战争与和平》的创作,另一项是人们未必闻说的他为孩子们编写的《启蒙课本》。
托尔斯泰所编的《启蒙课本》的确属于“小儿科”,然而从他早年创作《童年》《少年》到壮年编撰《启蒙课本》,他没有丝毫我们所谓的“小儿科”意识。他写《童年》、《少年》,他编《启蒙课本》,和他写《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用心一样郑重,用力一样精勤。他亲自为《课本》写了儿童小说《高加索的俘虏》、《自愿胜强迫》以及成套短篇儿童故事《布尔卡和米尔顿》等作品,其中许多篇是真正的儿童文学杰作。在托尔斯泰,为孩子们写作不仅对他的文学事业总体构成具有结构意义——他的儿童文学是他的文学总体结构的一部分;而且对他的文学事业整体构成具有建构意义——他的儿童文学是他的文学整体建构的一种推进力。“小儿科”与文学大厦不是隔绝的,它们之间本来有黄金通道,就看我们找不找,找得到找不到。这正是我们怀有“小儿科”情结的作家意想不及的。“小儿科”观念使我们以为写儿童文学无需深厚功力,写儿童文学未免“屈才”,写儿童文学本身成不了大气候并且妨碍作者成大气候。托尔斯泰以他绾结着儿童文学实践的艺术创造,以他整个文学成就,对这样那样的“小儿科”意识、观念、情结作出了否证。是的,就儿童文学主要写儿童、为儿童来说,它确是有自己特殊性的一个文学门类。但是儿童文学不应成为封闭自足的文学小人国,不应成为“小”字号文学。我们应当找到儿童文学通向大世界和大文学的黄金通道。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某少儿出版社负责人在报上撰文,指出我们现在缺少的是“反映时代、反映现实、有儿童特点的有分量的儿童文学作品,缺少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我觉得这是站在相当高的观察点上看我们儿童文学现状而说的话,也是为儿童文学朝向远大目标而说的话。创造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一重任、大任,责无旁贷落在我们作家肩头。需要的不是一位作家,而是许多作家都有创造“大”儿童文学的自觉。若能如此,则我们的儿童文学幸甚,三四亿少年儿童幸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