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国营企业八成进入第二轮承包 针对短期行为明确效益、后劲和企业管理三项新指标 针对经营者和职工的矛盾健全制度形成利益共同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5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营企业八成进入第二轮承包
针对短期行为明确效益、后劲和企业管理三项新指标
针对经营者和职工的矛盾健全制度形成利益共同体
据新华社北京1月23日电 (记者吴士深)新年伊始,企业承包继续扬帆前进:全国80%左右的国营企业在如期完成第一轮承包合同后,又加快了第二轮经营承包的步伐。统计数字显示:从1987年开始的第一轮承包后,国家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增加200多亿元,其中90%是靠实行承包的全民和集体企业提供的;预算内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比承包前增加2000亿元左右,职工人均工资增加800元。“承包制稳定了企业,稳定了经济大局。”这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稳定政策、稳定经营者、稳定承包基数,这“三稳定”构成了新一轮企业承包的基调。前一段时期,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纷纷发出了承包基本政策和措施不变、下放给企业的权不得收回、截留等通知或决定。许多全面完成承包合同的企业经营者再次接过了承包合同。约有半数承包企业由全员、厂级领导班子或工厂管理委员会集体实行承包,形成了集体管理、厂长负责、群众参与的新局面。
各地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确定承包基数,突破了上一轮承包以上年或前几年平均数为依据的做法,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针对“死基数,活市场”的情况,不少地方采用资金利润率计算法、效益平均法、基数滚动法等,既确保财政,又利于搞活企业。
在稳定承包的同时,各地兴利除弊,积极完善和调整承包内容及指标,并摸索了一些新做法、新路子。针对短期行为问题,新的合同书上都明确写有三项新指标,即以利润为主的效益指标、以技术改造为主的企业后劲指标、以提高企业素质为主的企业管理指标,进一步强化企业约束机制。针对经营者和职工的矛盾,许多地区在新一轮承包中,健全了职工民主测评制度、分配公开制度、民主审议制度、经营者同职代会互相激励和约束的“双保合同”制度,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力经营的“利益共同体”。
“税利分流、税后承包”已在一些城市展开试点,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大批企业在承包中不是讨价还价,而是勇挑重担。据调查,全国新一轮承包基数的总水平较上一轮提高4%至6%,大体与“八五”全民工业生产计划增长速度同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