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四化伟业赖英才 青春溢彩映神州 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回国留学人员和优秀大学 毕业生事迹选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四化伟业赖英才 青春溢彩映神州
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回国留学人员和优秀大学毕业生事迹选登
编者按:今天,中宣部、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人事部表彰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名,回国留学人员31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215名。
本报选登了16位受表彰者的主要事迹,以飨读者。
                   
  工学博士高歌——
  发明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
高歌,1985年在北京航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198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0年被国家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高歌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湍流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K—ε湍流模型计算钝体尾涡的结果分析”、“喷气发动机中的紊流漩涡及仿生学”等学术论文。他的“湍流的耗散及弥散相互作用理论”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湍流研究中的重大突破。1984年12月,与导师合作完成的“沙丘驻涡(BD)火焰稳定器原理及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高歌为第一发明人,该项目已获得国密一号专利。
近年来,高歌主要从事非线性方程的解析场化方法、以Fractal为基础的湍流理论及应用研究。该理论除了应用于各种复杂流场的计算外,还直接指导了湍流减阻、降噪的工程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应用价值。
  工学博士倪以信——
  电机电力研究获自然科学奖
倪以信,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主任、教授,清华大学电工研究所副所长,第七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倪以信于1983年12月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取得工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女工学博士。1985年由国家教委选派赴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电机工程系进修。1987年衣阿华州立大学授予她“名誉学者和顾问”的奖状,这是该校成立一百多年来第一次给外国访问学者以这样的荣誉。
回国后她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积极工作。1988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87年高景德教授主持的“电机与电力系统过渡过程分析和控制”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她是合作者之一。1988年她获得第一届教委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和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目前她正在从事交直流输电系统的分析和控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医学博士韩东一——
  耳鼻喉科研究成果丰硕
韩东一,1985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198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
韩东一学习期间就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等国内医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豚鼠爆震后CAP调谐曲线的变化及其与耳蜗病变的关系》一文获1987年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第一作者)。博士生课题《用AP调谐曲线客观测试人和动物耳蜗频率选择性的意义》,获1988年中国科学技术学会颁发的青年科技奖(第一作者)。
此外,他还参加了中枢听觉功能测试和爆震性聋的机制和防治研究的工作,前者获1987年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四作者),后者获1988年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198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四作者)。
博士毕业后两年多来,他圆满完成了住院总医生和主治医生的双重任务,掌握了难度较大的手术,如面神经全程减压术、面神经与舌下神经吻合术、全喉切除及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镫骨切除术、上颌骨切除术以及鼻咽、下咽狭窄的手术等。
他服务态度好,技术优良,救治了许多疑难病人,荣立三等功一次,嘉奖一次。
  医学博士赵耀基——
  病毒性肝炎研究有突破
赵耀基,上海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副教授,是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培养的第一批医学博士。
赵耀基从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免疫研究。在学期间,他在国内首次制备了高滴度的抗μ链血清,此项成果获得1984年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随后在国内又较早地研制成功了对肝炎诊断有重要意义的IGM—抗HBC药盒。他及时地将这些科研成果转为产品,供应了全国40余个省市医院临床诊断使用,效果良好。他的潜心研究,解决了从众多隐匿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鉴别急性乙肝的难题。1988年春上海甲肝大流行,他当时主管肝炎病房工作,收治4000余例病人,无一例死亡。他参加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气滞血瘀型的实质探讨和治疗研究”获得198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乙肝病毒感染和抗病毒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的成果。他担任科室党支部书记,积极做好党的工作。1987年公派赴美进修,按时回国,他说:“我的事业在祖国。”
  医学博士陈实——
  开拓国内胰腺移植研究
陈实,我国首批外科医学博士,同济医大附属同济医院副主任医师。
陈实在著名器官移植专家夏穗生教授指导下,经过200次动物实验,在国内首次成功地建立了狗胰腺移植动物模型。论文《狗自体异位胰节移植》是国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有关胰腺移植的论文,标志我国胰腺移植的起步。
1982年,胰腺移植在国内首次运用于临床,在亚洲也属第一例。随后连续施行了几例。一位生命垂危的糖尿病患者采用同种异体胰节移植后,移植的胰功能超过1年,存活超过3年,标志我国胰腺移植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围绕这一成果,陈实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7篇。
1987年,陈实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工作、学习,他与这个世界最大的胰腺移植中心合作研究用UW液保存胰腺24—60小时获得成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还首次研究了血栓素A合成抑制剂对延长大鼠同种胰腺移植成活的作用。
回国后,陈实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其中有关胰腺移植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已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9年陈实和他的同事们在同济医院为一名患者实施了国内首例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及肾多个器官的一期联合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开了我国腹部多器官移植的先河。
  经济学博士洪银兴——
  论企业活力等论文获奖
洪银兴,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经济系主任、教授。
洪银兴的博士论文《经济运行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曾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洪银兴在教学中为研究生开设了“经济运行分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著”等处于理论前沿的课程。他累计出版著作12本(含合著),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近300万字。
他的论文《论企业活力和企业行为约束》、《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动力机制》、《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有序和无序》均获奖励,他1989年还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先后获得七项国家和省级科研成果奖。
  理学硕士夏斌——
  西藏高原地质研究领先
夏斌,西藏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1983年夏斌获得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夏斌是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项目《中国东南部板块构造》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他了解到西藏高原是国际地质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研究生毕业到西藏工作后,又把爱人和孩子接到西藏。进藏七年来,他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一直坚持在野外第一线工作,跑遍了西藏的大山名川,进行蛇绿岩和地质构造方面的研究,收集到丰富的第一性地质资料。他主持完成了地矿部一个“七五”重点科研项目,1990年2月通过了地矿部组织的成果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他完成的《西藏高原蛇绿岩及地体构造图》将于近期出版。在西藏工作期间,他曾提交6篇论文参加数次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他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7年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
  理学硕士许梓荣——
  解决我国菜籽饼饲用难题
许梓荣,1982年在浙江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任浙江农业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他致力于畜禽饲料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许梓荣针对我国蛋白质饲料缺乏的现状,先后主持了浙江省科委下达的四项攻关课题,其中“菜籽饼饲用研究”,没有沿袭国内外数十年来“脱毒”的老路,提出了“解毒”的新思路,研制成功“菜籽饼解毒剂——6107添加剂”,解决了我国菜籽饼饲用难题。6107添加剂已在我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300余吨,使3万多吨菜籽饼由肥料转为蛋白质饲料,节资1800万元。该项成果已获国家教委199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基础上,他还主持研制了“浙农一号畜禽系列全价饲料”,达到了中外合资企业同类产品水平,且成本降低15—20%。已有8个省市100多家饲料厂生产该产品。
  工学硕士尹永顺——
  解决风沙对铁路危害有成就
尹永顺,198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舍弃留校和去内地工作的机会,立志在新疆从事铁路建设。现任乌鲁木齐铁路局科研所高级工程师。
尹永顺针对新疆地区多次发生大风吹翻列车、积沙埋轨、列车停运的严重情况,长期深入现场实地调查研究,巧妙地运用风洞模拟实验和彩显技术,解除风沙对铁路运输的危害,取得了成功。他所主持和参加的研究项目中有两项经铁道部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铁道部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哲学博士陈来——
  朱子哲学研究提出新观点
陈来,是我国国内培养的第一批优秀青年哲学博士。1978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5年获博士学位,198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同年10月,他应美国哈佛大学之邀,前往作访问学者。1988年3月他携妻子按时回校工作。
陈来几年来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已出版的专著和论文超过了100万字。
他的博士论文《朱熹哲学研究》对朱熹的主要思想及其演变过程提出了许多有据可依的新见解、新观点,1987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首批著作出版。
1989年他出版了《朱子书信系年考》,国内外学者认为其学术水平超过了国内外已有的朱熹研究专著。
他的新著《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把比较分析、文化诠释和史料辨证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是迄今全面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陈来虽以研究宋明理学为主,但也十分关注现实的文化建设问题。
近年来,他发表的30多篇论文中有10多篇是讨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系的。
他坚决反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的谬论,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理学博士顾秉林——
  固体物理前沿领域论著迭出
顾秉林,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79年被选派到丹麦留学,1982年7月获丹麦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
顾秉林1982年留学归来,与同事们共同建立了一套以正电子湮没寿命表征的金属“缺陷谱”,该成果被授予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顾秉林1985年作访问学者在美国与合作者建立了半导体合金有序—无序相变的新理论,解释并预见了半导体合金材料出现的许多新的物理特征。他在穆斯堡尔谱学理论、正电子湮没理论、半导体合金和超晶格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以及高温超导体等固体物理的前沿领域已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编写并出版了近40万字的“固体物理学”教科书。曾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温超导研究中心、国家863攻关任务等五项科研项目。
  理学博士白春礼——
  研制我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
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在中科院化学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被选派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1987年10月他带着用自己设计加工、国内尚未生产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技术关键部件回到了祖国。
白春礼与他的研究组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由计算机控制、有数据分析和图像处理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达到了国际实验室的最高水平。1989年3月又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为我国表面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当前国际上最有力的研究工具,并用这些仪器首次观察到了国际上未见报道的十几种表面结构。1990年11月,他用STM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了变性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新结构——三链辫状缠绕结构,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拓宽了人们对DNA结构的认识,将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白春礼曾获中国科学院首届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国家及中国科学院四项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学院毕业生陈鹏飞——
  选育良种荻填补国内空白
陈鹏飞,1981年8月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农学专业,现任汉寿县芦苇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湖南省生态学会会员。
陈鹏飞选育的良种荻——“突节荻”、“胖节荻”填补了我国在荻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德国、日本等国也希望能引进。他完成并通过技术鉴定的科研成果10项(有4项是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其中1项获国家级奖,3项获部、省级奖,4项获市、县级奖。在南方5省开展的技术指导和有偿服务中,从1985年至今,其成果推广面积100多万亩,累计创直接经济效益6800多万元,社会效益在3亿元以上。
  工业大学毕业生张国植——
  为青岛卷烟厂改进技术设备
张国植,1982年从山东工业大学毕业后回到了青岛卷烟厂,1984年,他被任命为烟厂的主要领导,后担任青岛烟草分公司经理、党委书记,青岛烟草专卖局局长,山东省烟草公司副经理。
张国植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改进技术和设备,改变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使青岛卷烟厂6年迈了6大步,1989年该厂上交税金达4.82亿元,占青岛市财政收入的1/5。他还充分发挥职工的企业主人翁精神,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农学院毕业生再娜甫·艾买提——
  热心推广小麦玉米新品种
再娜甫·艾买提,1983年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农学院农学专业,自愿回到家乡哈密市,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
再娜甫·艾买提1984年繁育了小麦新品种新春2号,繁育面积10亩,单产400公斤,收良种4000公斤;繁育赛洛斯面积30亩,单产375公斤,收良种11250公斤。
1985年她参加了“一年两熟制(大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项目”的研究,获得自治区农业厅技术推广三等奖。
1987年她承担的“引进玉米新品种墨单8621试验”获得成功,筛选出了早熟、高产、适应本地区的墨单8621,单产比对照组增加242.8公斤。
1988年她参加的哈密市“9万亩小麦丰产栽培”项目获得自治区农业厅技术推广二等奖。
她亲自主持的全市农区“大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技术”获得自治区农业厅技术推广二等奖。
  工学院毕业生沈希军——
  生产遇难关 勇当突击手
沈希军,198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现为南京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涤纶三厂生产副厂长。
1985年,纺织部要求仪化公司生产出涤纶短纤维6.5万吨,为此,聚酯二线必须在4月10日投料试车。1月下旬,西德专家通过计算机逻辑程序仔细推算需要75天才能完成聚酯二线的试车任务,并提出中国人在75天内不可能实现试车计划。
面对这种情况,为了早给国家创效益,更为了给中国工人阶级长志气,沈希军挺身而出,带领12名技术人员,33名青年工人组成了聚酯二线调试试车突击队,向公司和厂部主动请缨。
在他指挥下,75天的工作他们55天顺利完成了,等于多生产3700吨涤纶短纤维,为国家创造利润740万元。
他当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1987年被江苏省科协评为“讲理想、比贡献”先进个人。
沈希军担任仪化公司涤纶三厂副厂长后,大胆管理,带领技术人员进行了110项技术改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