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春风常在——记学雷锋标兵赵国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春风常在
——记学雷锋标兵赵国忠
余志奇
在吉林省集安市麻线乡孤寡老人唐桂花的院墙上,至今仍端端正正地贴着一副保留了7年的对联“三月春风常在,雷锋精神永存。”提起这副对联,还得从7年前说起。
今年70岁的唐桂花,曾经是吉林省赫赫有名的新闻人物,60年代初她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并被吉林省委誉为“黄泥岗上一棵松”。她膝下无子。幸亏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一个排驻扎在她家的附近。年轻士兵们的出现,给老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唐桂花62岁那年,新任班长赵国忠带着战友们为她的住处砌了院墙。老两口一高兴,非要赵国忠写副对联贴在新墙上不可。这可难为了文化程度并不高的赵国忠。赵国忠先找指导员,后来又找到团里的宣传干事,终于求来了宝贵的12个字:“三月春风常在,雷锋精神永存。”当那副对联贴到墙上时,老两口乐得合不上嘴。
唐桂花63岁那年,赵国忠随部队调防到沈阳执行任务。一天,赵国忠收到留守部队战友的信。信中说,唐桂花的丈夫去世了,唐妈妈痛不欲生……看了这封信后,赵国忠顿时想起了1981年沈阳军区学雷锋经验交流会上的情景:当时还是新战士的赵国忠,因奋不顾身救战友,荣立了二等功,被特邀参加了那次会议。会上,友邻部队的战士刘伯林发言时提议:远学雷锋近学赵国忠。刘伯林的发言赢得热烈的掌声,而腼腆的赵国忠却站起来说,雷锋是咱们的老班长,大家都应向雷锋学习。读完战友的信后,一直挂念着唐妈妈的赵国忠毅然在信中写道:“唐妈妈,我是雷锋团的战士,如果您不嫌弃的话,我愿做您的儿子。眼下部队正准备让我复员,我决定向组织提出这一要求。我会回到您的身边。”赵国忠的信犹如春风,鼓起了唐妈妈生活的勇气。1985年,在集安市委和赵国忠父母的支持下,赵国忠背着背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唐桂花家落户了。从此,唐妈妈的床前有了一位端汤送药的儿子。唐桂花的家中多了个小伙子,登门的姑娘也多起来了。时间一长,唐妈妈决意给新来的儿子找个好媳妇。然而,一些不了解赵国忠的人也不时投去挑剔的眼光。村干部对赵国忠说,你赡养全国模范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不过,老人过世后,她住的房子村里要收回。你如果同意的话,就在协议书上签个字。赵国忠签字时,流出了委屈的泪水。事后,赵国忠端着装满墨汁的碗,一笔一画重新涂写了墙上那12个大字。从那以后,每逢感情上遇到波折、每逢年节,赵国忠总要把那12个字涂写一遍。
在唐妈妈和村民的关怀下,赵国忠结婚了,儿媳妇就是唐妈妈选定的。
1988年元旦前夕,赵国忠接到老家的来信。信中说母亲病重,很想看看未见过面的儿媳和孙子。赵国忠为唐妈妈准备好粮菜、柴火,第二天就带着妻子起程了。他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竟是母亲的骨灰盒。半月之后,赵国忠告别了年迈的父亲又回到了唐妈妈身边。他留给父亲一些钱,留给弟弟一本书。书中记载着全军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也记载着赵国忠的故事。他对弟弟说:“爹要想我的时候,就把这些故事念给他听。”
如今,年已70的唐桂花生活得幸福美满,身板也还硬实。她逢人便讲:“俺老来享福,全亏雷锋团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