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荒滩上的新城——记北海市侨港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侨乡纪行

  荒滩上的新城
——记北海市侨港镇
本报记者 晓渡
广西北海市的侨港镇,整洁、恬静,生机盎然。令人难以相信这里10年前还是一片荒滩。
1978年,1万多名被越南当局驱赶的难侨陆续来到北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一边帮助他们安排生活,一边组织他们生产自救。这些难侨大部分人过去在越南从事渔业生产。自治区政府根据这个特点,于1979年初组织他们成立了华侨渔业社,贷款400万元,让郭日成、周振辉、黄国雄、钟应伦、梁耀章等人担任领导和管理人员。归侨们非常满意政府的安排,他们说,祖国给了我们立足之地,又给钱给物让我们组织起来。我们一定要迅速发展生产,有了鱼就有了希望。
于是,在北海市的一片荒滩上,归侨渔民树起了艰苦创业的旗帜。政府抽调来一批优秀干部、教师和医务人员,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安排生活。他们用国家给的钱修船、造船,办起了扫盲班,还办起了通讯、轮机等培训班。过去他们习惯灯光捕捞,现在改用拖网捕捞,他们就派人到当地渔民船上学习;他们不熟悉渔场情况,就请当地渔民带队出海。他们收获了,却不吃鱼鲜,把产品全都卖给国家,以偿还贷款。黄国雄是他们的带头人,他一家7口,宁可常吃蔬菜,也不尝海鲜。
归侨渔民们艰苦创业,国家也没有忘记他们,又先后拨来2900万元人民币和大批物资,联合国难民署也向他们提供了780多万美元的资助。今天的侨港镇与10年前相比,当年600多艘破烂不堪的风帆小船,全部改造一新;原来全镇仅有固定资产245万元,现在增加了10倍。现在每年渔产量1.6万余吨,产值3000多万元,年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船上的捕捞设备也越来越先进,现已有无线电对讲机、空中和海底的雷达扫描器等先进设备。
在海上渔业生产发展的同时,陆地上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全镇新建楼房161幢,其中52幢是住宅楼。医院、学校、幼儿园、文化中心、商店、市场等初具规模。一座崭新的渔港已经建成,并有码头、冷冻厂、船厂、加油库等配套设施,为渔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后勤服务,初步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
当地干部告诉我们,富裕起来的侨港镇归侨们,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社会主义道德观念,都在不断增强,他们按章纳税,注重公益事业,遵守计划生育政策。近年来,这个镇涌现了一批文明楼、“五好家庭”、先进集体,还评选出一批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先进个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