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一个年轻的女互助组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11-02
第2版()
专栏:

一个年轻的女互助组长
吴培华
苏北睢寗县姚集区赵场乡吴宅村崔玉霞互助组,被中央农业部评为一九五一年度“旱地冬小麦丰产模范互助组”。这个互助组的组长崔玉霞,今年只有二十岁,是个年青的共产党员。她在各项工作中都表现了良好的成绩,在县里获得五个模范和功臣的称号。
一个二十岁的姑娘,怎么能够领导互助组,并使它成为模范互助组呢?她的能力是从那儿来的呢?她诚恳地说:“我的经验很少,我是一面做一面学;我知道要想把工作作好,必须紧紧地依靠党,依靠群众;人要正派,要讲民主,有事和群众商量,处处为群众打算。”
一九五○年一月,苏北淮阴地区闹水灾,睢寗县全部成了灾区。县里召开了扩大干部会议,号召农民“组织起来,生产救灾,保证不饿死一人”。崔玉霞那时是乡妇女会主任,也参加了这个会议。她怀着满腔热情回到村里,找村长商谈本村的生产救灾计划。当时村长有些犹豫,因为保证不饿死一个人,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崔玉霞想: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担负起这个严重的任务。她在乡指导员的鼓励下,帮助村长订了计划,而且首先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计划拿到区里,区长看了,对着崔玉霞说:“真行!计划订得不错,立刻实行吧!”又鼓励了她一番,还和她研究了具体的做法。这时,她想:有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不饿死一个人的任务是一定可以完成的。
吴宅村有二十一户贫农,生活很困难。其中最困难的五户,男人早已去修淮河了;现在遇到灾荒,女人和孩子没有饭吃,整天缩在草堆里,生活十分凄苦。崔玉霞到各家要来一些稀粥,又借了一些胡萝卜,给这些妇女、孩子吃。然后把这五家的九个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纺纱小组;崔玉霞拿出自己积存的二斤棉花,给纺纱小组作原料,自己也抽功夫去帮助纺纱。她动员全村互助互济,进行各种副业生产。到三月里,全村不仅胜利地度过了灾荒,还节约出八百斤粮食,救济了本乡及外乡的灾民。
不久,崔玉霞接到河工们从淮河工地联名写来的信,感谢她的支持。在这以前,纺纱小组已把家中战胜灾荒的情况写信告诉了他们。
三月里,县领导机关召开扩大干部会议,崔玉霞被评为生产救灾二等功臣。领导同志在会上号召“及时春耕,保证不荒一亩地”。崔玉霞当场保证完成这一任务,并订出计划向各乡挑战。
回村以后,她就发动妇女进行春耕,把纺纱小组改成了拉犁小组。那时导沂工程已经开始,村中男劳动力大部分修河去了,村里缺乏牲口,多数妇女没有种地的经验,拉犁播种是困难的。她自己长得瘦伶伶的,力气不大,也没有干过地里的重活。但她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她找了个老农民,学会了拉犁耕地,就去帮助妇女拉犁小组拉犁。头一天,十个人累得直不起腰,总共耕了二亩半地,而且耕得不成行。有些妇女灰心了;孩子又在家中哭闹,更影响了她们的情绪。崔玉霞发了愁,饭也吃不下,盘算孩子的问题。她想起她伯母最疼孩子,她十二岁时死了母亲,她们弟妹都是依偎她老人家长大的。她于是去请她老人家,给下地做活的妇女带孩子;经过奔走说服,把带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妇女拉犁小组的组员都安心下地,效率很快提高到每天耕四亩。
麦子熟了,她以妇女拉犁小组为基础,又吸收了一些男劳动力参加,组织了一个割麦组,很快割完了麦子,动员剩余的人力到外地作零工,赚了五百二十斤小麦。组外有些人看到合伙做事的好处,就要求加入。到秋天,崔玉霞就和大伙合计,正式成立了常年互助组,并被推选为组长。
到年底,崔玉霞互助组发展到十三户,六十四口人(今年全组已发展到十四户,六十七口人)。组大了,崔玉霞也胆怯起来了:像自己这样缺乏领导经验,怎样能把互助组领导好呢?组里男女老小都安慰她说:玉霞,别发愁,有事大伙儿想办法,能行!果然,崔玉霞紧紧依靠了群众,特别是依靠了组里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等骨干分子,有事和大家商量,真把互助组搞好了。
评工计分是互助组成立以来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也是能不能搞好互助组的关键。其实这个问题在常年互助组成立以前,在拉犁组、割麦组里就已经存在了。那时候,大家都认为姊妹们在一起,谁吃些亏占些便宜没有关系,所以没有提出这个问题。现在组扩大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他们开始实行记工,但是办法很不科学,谁做一天活,就给记上一工。忙的忙,闲的闲,干活多的人心里不痛快。但大家还打不破情面,都不提意见。有一次,崔玉霞带了十四个人去锄地,一天锄了七亩;另有十五个人在一起锄地,一天只锄了四亩半,而且他们的劳力还很强。记工办法不好,崔玉霞完全明白了。村里这时还只有她们这一个互助组,没法向别人学习经验。于是她自己想办法,又和群众详细研究,最后确定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计工评分办法:先根据活的轻重,评出标准分,再根据各个人能力和体力的强弱,评出分数。做完一天活,就在地头评工计分,记在画好的表格上,一季清算一次。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实行了这个办法以后,组里就出现了新气象。组员崔德英过去好赌好玩,是个二流子,组里敲锣集合去干活,总不见他的影子,还得派人到处找他;干活的时候,他一动三歇,作的最少。实行了新办法以后,组里改用吹哨集合干活的办法,一遍哨准备,二遍哨集合,三遍哨出发;如今只吹一遍哨,他早就把一切都齐备好,单等上地了,干起活来也快也好,变成了组里一个头等的积极分子。这一方面是因为计工办法合理了,另方面也是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结果。那次锄地记工不公的事情发生以后,崔玉霞特地召开了一个全体组员检讨会,首先检讨了自己领导得不够好的缺点,接着,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彼此提了意见,懒汉和二流子都表示了改正的决心。全组在会上还订出了民主管理和加强学习等制度,并规定了定期开会,检查工作的办法。从此,全组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在耕作方面,崔玉霞互助组也不断地有改进。从浅耕到深耕,从不选种到选种,从稀植到比较密植,从施肥少到施肥多;加上劳动力的合理使用,结果就创造出了大面积的小麦丰产纪录。当地每亩地只收一百多斤到二百多斤。他们全组一百二十亩麦地,去年平均每亩收麦三百三十六斤;今年平均每亩收麦三百四十四斤(没晒干时是四百一十斤),其中四亩丰产地,每亩平均收五百七十二斤半。她们计划明年使普通麦地平均每亩收获四百十五斤,八亩三分丰产地每亩平均要收五百八十斤。她们组里的麦子长得特别高壮,和地邻相比,一眼就能分出高低。组里其他的庄稼也长得特别好。
组织起来以后,特别是丰产以后,全组的生活状况起了显著的变化。开始组织起来的时候,全组只有一头驴,现在已经有了四条牛五头驴。公有的生产资料从无到有,现在已经有两条牛、两张七吋步犁、还有土犁、喷雾器、五齿中耕器和一套大碾、油榨。全组今年已盖了七间新屋,家家都修理了房子。全组十四户,原来就有十一户是贫农,现在都已上升为中农了。
组里组外群众提起崔玉霞,心里就充满着热爱。崔玉霞互助组的组员说一句话,组外群众都很重视。赵场乡全乡曾开展“崔玉霞互助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全乡组织起来的农民已从百分之十增加到百分之六十,吴宅村有百分之八十的农民都参加了互助组。
这个互助组在今年七月已经发展为农业生产合作社了。崔玉霞晓得在转变的时候,又会碰到一些新的困难;但她和全组的人都有信心克服它。崔玉霞说:“见过毛主席以后,(崔玉霞今年曾到北京参加国庆节盛典,见了毛主席)混身充满力量。过去遇到困难还发愁,如今什么都不怕了。有党的领导,有群众的支持,什么都能做好。”(附图片)
崔玉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