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中棉十二”成为我国主力棉种 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稳产性强 兼抗多种病害能力居国际领先水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7
第1版(要闻)
专栏:重大科技成果巡礼

  “中棉十二”成为我国主力棉种
 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稳产性强
兼抗多种病害能力居国际领先水平
本报讯 记者何黄彪报道:在我国长江以北的辽阔棉产区,“中棉12”新品种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大推广:1986年该品种播种面积62万亩,1990年突破2000万亩,占全国棉田1/4,成为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品种。5年来,该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4600万亩,为国家净增效益16.9亿元,从而使我国棉花生产出现了新的飞跃。
这个重大的科技成果一问世,就因显示出一系列独特的优势而受到广大棉农的喜爱。
它既抗枯萎病,又抗黄萎病,是一个具有兼抗多种病害的生理型新品种,首次解决了国内外一个品种大都只抗一种病害的难题,其兼抗病害能力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抗病区试中,屡居参试品种榜首。它高产,一般亩产皮棉80—100公斤,最高达172公斤。它品质优良,纤维断裂长度可达22.8千米,超过国家规定指标,把我国棉花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它适应性广,稳产性强,烂铃少。尤为可喜的是,它是一个综合性能优良的种质材料,育种工作者可以利用它来不断创造新品种,在生产和科研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棉花生产,在我们这个有着11亿人口的大国,显得格外重要。近10多年来,广大棉花育种工作者艰苦努力,不断培育出一些新品种,为发展我国棉花生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土家族棉花育种专家、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研究员谭联望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1975年起,主持了“棉花抗病育种”的科研课题。他以深厚的遗传学知识和丰富的育种经验,紧紧追踪着国际上棉花育种发展的新趋势。在国外,一些产棉大国虽然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优质的矛盾,但在如何解决高产与抗枯萎病和黄萎病问题上却踏步不前。枯、黄萎病历来被称为棉花的“癌症”,棉株染病后重者死亡,轻者只结几个小桃。年年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面对这个严重的问题,一种新的科学探索提出来了:要选育一个高产、优质同时兼抗枯、黄二种病害的棉花新品种。
要把这三个优点和谐地统一起来,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也是当今世界上许多育种学家一直渴求而未能实现的目标。然而,谭联望采取“各个击破、带动全局”的战略方针,首先从100多个较好的品种中选出品质优良的乌干达4号为母本与高产的邢台6871杂交,从中选出丰产优质结合得好的品系,再把它们种在枯、黄萎病高菌量的病田中连续定向筛选,进而获得了兼抗枯、黄二病又丰产优质的若干优良品系。接着,他们再从这些品系中精益求精地选出8个综合性能最佳的植株,以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培育,最后育成“中棉12”这个优秀品种。
一个优良品种改变了我国棉花生产的徘徊局面,这充分说明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在1990年度国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中,这项成果被授予国家发明一等奖。
(附图片)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谭联望等育成的“中棉12”,最近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图为谭联望在实验室。 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