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美雅”沉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7
第2版(经济)
专栏:

  “美雅”沉浮记
本报记者 凌志军
楼房如果也有七情六欲,肯定会为它的一段故事大悲而又大喜。
在广东省鹤山县毛纺织总厂,五彩缤纷的“美雅”牌毛毯从那巨大的灰色建筑中涌往世界各地。今年1月初记者访问时,大仓库上下五层空空荡荡,样品陈列柜中挂满了“暂无货”的字牌。
谁能想到,就在5个月前,滞销积压的50万条毛毯把这楼房上上下下胀得满满的,厂长李澄海插不进脚去,只想哭。
李澄海现在笑了。他说:“抱怨市场不如驾驭市场。”
李澄海领导的毛纺织厂是鹤山县的骄傲。德国的设备、日本的技术、香港的资金……引进,消化,再引进,再消化。到1988年,工厂跃上顶峰,成为亚洲最大的毛毯生产厂家,年产180万条毛毯,走俏全中国。它创造着全县1/3的工业产值和1/2的利税,成了鹤山经济的一根台柱子。
不料,1989年市场出现困难,轻纺业首当其冲。鹤山毛纺织厂自然不例外。李澄海咬着牙不让机器停下来,找银行争贷款,向社会发债券,还在厂里向工人集资。生产没停,可市场仍然无精打采地望着他。硕大的仓库里,毛毯有进无出,到1990年8月,积压毛毯价值近7000万元。仓库成了每天吃进2万元贷款利息的“黑洞”。
有人提议减产,有人提议放假。李澄海走投无路,天天去找县长,县长也只是望着那重峦叠翠般的毛毯摇头。
万般无奈,李澄海带着样品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东奔西撞。为了找到出路,他这一年九赴香港。终于,一家外商看中了他的毛毯,当场签下合同,定购25万条毛毯,价值1000万美元。
说来也怪,李澄海获得产品出口权已有5年之久,这意味着他早就可以走进国际市场,可是,直到1990年8月,他才第一次使用他的权力,竟于山穷水尽之处,忽又柳暗花明。
“核心的问题是市场”,李澄海说,“有市场才能有企业”。
但是,为市场生产与为仓库生产不是一回事。毛纺织厂必须不断地增花色,变换规格,提高质量,改变包装,开足机器,抢那个交货时间……
毛纺织厂做到了这一切,市场便对它打开了大门。出口生意兴隆,震动了国内客商,人们纷纷来购货,仓库里如山的毛毯像潮水一样很快落净,连1991年的产品也被预购一空。晚来者不甘心,直到看了空荡荡的仓库和“暂无货”的字牌才肯怅然离去。
这些毛毯的每一种花型均有一个动人的中国名:“野菊”、“月季”、“山花烂漫”……而所有毛毯都有一个共同的外国名字:“拉舍尔”。“这是一个法国著名女演员的名字”,李澄海介绍说,“她喜披一条长绒披肩上台,后来,精明的欧洲商人就把精纺长绒纺织品冠以‘拉舍尔’之名。”
但李澄海现在觉得市场比“拉舍尔”更有魅力。他说:“别对市场失望,市场对理解它的人是会回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