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质量是效益的核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8
第2版(经济)
专栏:质量品种效益年

  质量是效益的核心
徐志坚
(一)
随着我国治理整顿的深入,各项启动经济微调措施的逐步到位,国民经济形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经济效益继续下滑的态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并未解决。
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首要问题。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要提高经济效益不抓改革不行。目前,企业已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追求的目标。并在经营管理上探索和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其中最突出的是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管理型的转变。正是这一转变,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方面人士,从理论和实践上,认真研究,提出了各种方案。如经营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粗放型向效益型、科技型、节约型转变,不仅向管理和技术要效益,而且向节约要效益;由外延型效益向内涵型效益转变,通过挖潜、革新、改造要效益;由速度效益型向管理效益型转变为产值、产量效益型,利润效益型向结构效益型和质量效益型转变(有人称为品种质量发展型)等等。其共同点都是针对企业长期单纯追求速度、产值、产量的问题提出的方略。
从历史上看,这种片面追求速度、产值和利润的倾向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民经济大起大落,经济发展欲速而不达;二是消耗高,资金占用率高;三是质量差。从消耗上看,我国的物耗、能耗都远高出发达国家。据统计,我国工业生产的物耗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80年为65%,1986年上升到68.1%,1987年又上升到69.1%。我们投入不比日本少,但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日本的1/4。
为什么片面追求速度、产值、产量会事与愿违,出现消耗升高,产值上不去的现象呢?关键是质量差。据有关部门对部分城市的调查,我国工业产品的抽样合格率约为75%,优质品产值率约为27%,市场抽查商品合格率约为55%,而国际上较先进水平已达98%。尤其近年来产品质量波动幅度增大,质量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可以说质量差已成为一个痼疾。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现在我们有些工业产品质量较差是一个致命弱点”。大量实例说明,产品质量差、款式陈旧是造成近年来市场疲软、产品积压、资金短缺、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如何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立一套提高经济效益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经济运行形成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这是经济工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制约经济效益的因素和环节很多,难题也不少。考核经济效益的宏观和微观指标,加在一起,不少于20个。在诸多因素中,什么是主要矛盾呢?应该说是投入和产出比这一对矛盾。投入指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包括一切消耗;产出指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包括生产活动的全部结果。我们常说某企业效益好,主要是指投入少、产出多。当然,这里的产出产品是指符合规定标准质量,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用投入与产出比考察企业的经济效益,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质量。质量是这一对矛盾中的主要因素。质量是数量有效性的前提,是效益的前提。零乘以任何数等于零。质量不合格,不能使用,不被社会所承认的产品,就没有价值,包括所作的劳动也是无用的。相反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一切消耗(如能源、运输、原料和加工业等)的极大浪费。我国目前工业产品合格率与工业发达国家98%的产品合格率相去甚远。许多工厂的废品率、次品率、返修品率相当高。德国专家格里希在考察了我国十多家工厂后说:“在德国有2%的废品率就很高了,你们的工厂远远高于这个比例,返修加工到处可见。”即使按格里希先生提到的废品损失率2%计算,我国企业的废品损失每年就超过400个亿!这还不包括不良品返修、降等降级等造成的损失。据一项调查,我国企业生产中不良品损失率约为产值的10—15%。由此推算,我国因产品质量问题,每年经济损失高达约两千个亿!
    (三)
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是生产和市场的结合点。抓住“质量”这个突破口,就抓住了经济效益的关键,就抓住了效益的核心。国家在企业升级工作中,把质量指标放在首位,以质量、消耗、效益和安全作为四项考核指标,并把质量作为否定指标。这体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武汉钢铁公司改革开放十年来,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创“质量效益型”企业,钢年产量净增200多万吨,累计实现利税120亿元。从1982年到1988年,废品损失绝对量由261.7万吨降至7万吨;主要产品连续六年保持100%的质量稳定提高率;钢和钢材的产量、工业总产值、利税、劳动生产率、职工收入等指标实现六个翻番。1988年,全公司增利4亿元,其中直接来自质量提高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就占55%,达2.2亿元。他们在处理质量与效益的关系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也是一条健康之路。武钢的事实说明,以质量为突破口,才能把增加产量、降低消耗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产值、产量和利润的增加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从质量入手抓经济效益,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而且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四)
今天,全世界都在抓质量。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加剧,市场商品竞争的手段也由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非价格竞争为主。即以商品质量、品种、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为主。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领市场,为本国获取最大利益。在这种现实环境下,高质量已成为步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质量第一是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个长期战略方针”。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我认为,无论怎样强调“质量”的重要性,提高它的地位和身价都是不过分的。为振兴中华,该是把质量问题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的时候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