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垃圾堆里捡来的富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8
第2版(经济)
专栏:

  垃圾堆里捡来的富裕
本报记者 梁兆明
粤西吴川县的古老行业——收买破烂,至今仍蓬勃得很。有人测算,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约有7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1/10。
这支收买破烂的大军,活跃在全省各地,大江南北。有人觉得好奇:90年代了,要那么多破烂干什么,但当来到博铺镇,也就恍然大悟了。
博铺镇位于濒临南海的吴川县东郊,只有1000多亩耕地,人均不足1分田,历史上是个地少人多的贫困镇,5000多个农村劳动力,有3000多人远走他乡谋生。
80年代初,全镇人民在寻找脱贫途径的时候,农村的几位能工巧匠从垃圾堆里捡来废旧塑料,通过再生提炼制成新鞋。因为这是收旧利废的活儿,成本低廉,每双销售价只不过1元几角钱,在农村大受欢迎,销路甚好。这几位能工巧匠也就很快富裕起来。
这几位能工巧匠所走的致富路,给镇里的党政领导很大启发,于是动员百户千家收旧利废。
这个主意大受群众欢迎。1年光景,利用废旧塑料再生提炼塑料鞋的作坊,在博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6年,全镇就办起390家制鞋厂,平均每5户就办起1家,当年产销近6000万双,总收入3400多万元。
记者来到博铺镇,这里热闹非常,马路上,一辆辆大货车,满载塑料鞋奔驰而去;手扶拖拉机牵着满载破烂的货斗,源源开进各个鞋厂。街市上,鞋店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的塑料鞋,花式品种无法统计。前几年开发发泡鞋、仿革鞋、花呢布鞋等66个品种。前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帮助下,改造了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全面提高了产品档次,还开发了微孔泡沫鞋、橡塑鞋、热弹性鞋和内发泡鞋4个系列。
博铺鞋牢固地占领广大农村市场,也渐渐在大城市吃香起来。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来此,都少不了花1元几角钱买一双,大批量的交易更畅旺。1年产出近1亿双,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市,近年还通过边境贸易,大量销往苏联、蒙古、越南。在收旧利废中崛起的博铺制鞋业,使全镇脱了贫。1986年,全镇人均年收入已逾1200元,比1978年增长了10倍。去年是历史上鞋业生产最好的年头,群众收入更高。集体也富了,有能力连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确保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也有能力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近年来,集资100多万元,办起了文化室、幼儿园,建起了商场、菜市场,扩建了街道……
“博铺靠收旧利废脱贫,也是靠收旧利废致富。”镇长常挂嘴边的这句话,正是博铺脱贫致富的概括。人们也风趣地说,博铺的富裕,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