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造就新一代知识分子——何东昌谈高层次人才的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造就新一代知识分子
——何东昌谈高层次人才的成长
本报记者 毕全忠
在中宣部、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人事部表彰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之际,记者访问了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何东昌,请他谈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成长问题。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立足于国内的方针是正确可行的”
“我国在高等教育、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总的说来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中是有优势的,”何东昌说,“这十年来进步较大,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里出现了水平较高的成果。学位制度建立10年,我们已培养了15万名硕士,4800名博士。现在看来,不仅硕士绝大部分可以在国内培养,博士大部分也可以在国内培养。这次表彰的700多名硕士、博士,他们在学校学习时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理论联系实际,毕业后努力工作,作出了很好的成绩,出了一批意义重大或达到国际水平的成果。”何东昌列举了夏斌、白春礼、陈来、高歌等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博士、硕士,理、工、农、医和文科的都有。他说:“这说明一个问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立足于国内的方针是正确的,也是可以办到的,培养的人才也容易做到切合中国的实际需要。”
    “派人出国留学、交流的政策是稳定的”
“这次表彰的硕士、博士中,有一些是国外留学归来的。”何东昌接着谈起了出国留学人员。他说:“到去年为止,出国留学人员已回来了4万多人,其中进修、考察的和访问学者37000多人,博士、硕士各1000多人。还将有不少人不断地回国工作。这次受表彰的同志由于出去以前政治、业务的基础就打得好,出去后心怀祖国,专心攻读,回来后艰苦奋斗,努力工作,成绩显著,也出了一批意义重大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对我们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开阔眼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能力,起了很大作用。作为开放政策的一部分,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工作要坚持下去,政策是稳定的,即继续按需派遣,保证派遣人员的质量德才兼备。”
    “今后十年我们要培养上千万大专以上人才,这将是世界上最年轻
  的知识分子队伍”
何东昌说,十多年来,我们已培养了大学专科以上的人才670多万人,基本上解决了十年动乱造成的人才短缺的问题。现在有一大批专科、本科毕业生,在第一线与群众在一起努力工作,作出了显著成绩。这次表彰的200多名毕业生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这次受表彰的3部分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走正确的成长道路,他们代表着新一代知识分子成长的方向。
“目前我们面临着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任务,科技和教育都是战略重点之一,机不可失”,何东昌说,“知识分子队伍还面临着这样的形势:‘文革’前培养的老一代骨干,在今后十年因年龄关系要逐渐退出第一线,今后十年我们还要培养上千万大专以上各种层次的人才,加上已培养出的670万,这将是一支世界上最年轻的知识分子队伍。这是我们的优势,不是劣势。问题是要很好地培养和关怀这支年轻的队伍。这是意义重大,比较紧迫的问题。”
如何培养好新一代知识分子?何东昌着重讲了几点意见。“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二是人才培养要加强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实际的联系,要更多地培养适合建设第一线实际工作的人才。要更多地培养出像这次表彰的那样又红又专的人才。这是形势提出来的任务。要根据形势的需要继续改革人才培养的制度和工作,包括学位工作的补充与完善。要发挥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作用,靠他们来培养好新一代。”
“我们还要向社会提点希望”,何东昌说,希望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重视、关心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培养和成长,特别是如何解决好研究生的培养和使用,使他们成为生产、科研和教学的骨干,还有一些新的问题要研究。要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和业务上的成长,为他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