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美国经济衰退的冲击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8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经济问题探讨

  美国经济衰退的冲击波
张振亚
美国的经济摇晃不定,英国和加拿大的经济步履蹒跚;法国经济的发展已放慢下来,意大利也从去年的高速增长退缩了,只有日本和德国经济仍然在增长。这是人们对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一般估计。
因此,有些乐观派分析说:美国既然已不再是世界强有力的带头人了,它的经济繁荣,世界经济随之上升;它的经济下跌,别人也跟着倒运,这种日子不会来了,因为欧洲和日本的出口已不那样依赖美国了,欧洲是靠内部强有力的增长,日本则靠亚洲内部的繁荣。
不过,实际统计数字并不能完全证明上述论点。日本和德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需求的上升,这一点不错。它们1986年以来的对美出口额在总出口中所占份额也在下跌,这也是事实。不过如果拿这一份额同1980年时相比,仍然是很高的。去年日本对美出口为其总出口的34%,比1986年的39%为低,但远高于1980年的25%。世界多数国家的对美出口额虽然不很大,但若以对美出口占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则都在上升。10年来,日本的这一比重从3%增加到3.1%,德国从1.5%增加到2%,实际上美国的所有主要贸易伙伴国今天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都超过了1980年。
还要看到,美国这次衰退开始时,美元变得非常疲软。1981—1982年经济大衰退时,外国的公司曾借助于美元对外国货币汇价的上升,仍能在美国市场上保持竞争能力。另外,当它们把在美国市场上赚到的美元利润兑换为本国货币时,数字也较为可观。可是,现在这类有利因素全没有了。恰恰相反,许多外国公司的商品由于按美元计算,价格升高而被挤出美国市场,而它们的美国对手却能利用美元汇价低,乘机对它们发动一场出口攻势。目前,美国对欧洲已出现了多年罕见的贸易出超。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将使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长停顿下来。
另外,大公司的生意日益全球化,欧洲和日本的一些著名大公司把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产品投入美国市场,这使它们的盈亏比以往更容易受美国市场波动的影响。譬如,日本本田汽车公司48%的产品,三菱电气公司49%的产品,英国帝国化学公司29%的产品都是靠在美国市场销售,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80年代美国国内最大的外国投资者是英国,10年中共投入1000亿美元。在英国的公司有一半的利润是来自外国分公司,其中以美国分公司提供的最多。英国著名的格兰特都会食品公司1980年只有1%的产品在美国销售,今天40%产品行销美国。它们受美国经济衰退之害也最厉害。
欧洲的大化学公司在美国的投资也达数十亿美元之多。去年第三季度联邦德国的赫希斯特化学公司,巴登苯胺苏打公司和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所赚的利润都比前年同季度下跌40—50%。它们不仅是受石油价高、美元价低的打击,而且也由于美国汽车业和建筑业的萧条,后二者都是它们的最重要的雇主。
80年代初,法国各大公司敌不过英国和西德投资者的竞争而在美国失掉不少阵地。它们为弥补损失,近两年内兼并了好几家美国公司。可是由于时机不好,法国的米许林轮胎公司去年用15亿美元买下美国的尤尼罗伊尔—固特异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轮胎公司。但却拖欠了巨额债务,又赶上汽车销售不振,轮胎市场需求者少,一年损失高达24亿法郎左右。
又如,法国圣戈班玻璃制造公司以20亿美元兼并了美国的纳顿玻璃公司后,去年初就开始裁减机构。包括搞电脑的布尔集团在内的其他法国公司,在吃掉其美国的竞争对手后,也患了消化不良症。法国的最大化学工业集团罗纳·普朗克公司的命运也如此。美国市场的萧条还沉重打击了瑞典的沃尔夫汽车制造厂。后者30%的车辆在美国市场出售。去年头9个月它的小汽车和卡车在美国的销售额都下跌了12%。
欧洲的好几家民航公司在燃料价格猛涨的压力下,在北美航线上都蒙受损失。本来这是最有利可图的客运线路,因此问题显得特别严重。譬如,英国航空公司去年的业务收益,2/3就是来自美洲航线(主要是美国)。生意清淡,坐头等舱的企业家大大减少,是导致收入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的关系已大大加深,各国经济活动正日趋全球化。因此,从美国开始经济衰退的冲击波正冲向国际经济生活的各方面,这一点是不奇怪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