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南丹瑶乡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8
第8版(副刊)
专栏:

  南丹瑶乡情
高维晞
清晨,我们乘车从贵州南丹县城向瑶族聚居区进发,一路多是山区土路。朝霞伴随着车轮飞奔,百鸟齐鸣。车过小场,便看到三三两两或肩挑蔬菜瓜果、或身背布袋手提鸡鸭去赶场的群众。陪同的地委宣传部的老韦说:“这里的瑶族男同胞,不分春夏秋冬一律穿这种土布制作的白裤子。他们还不分男女,少年时期一律剃头留短发,到了快结婚的时候,才蓄长发。这时,男子用白布条将梳好的长发包绞盘于头上;妇女则挽发髻,戴黑布头巾,并缠白布带数匝。”
汽车行驶到怀里村,停了下来。这是一个山坳,四周全是大山,树木茂密,人迹罕见,蝉噪鸟鸣不绝于耳,显得十分清幽。怀里村依山坡而建,一条简易公路,自两山的夹缝里穿来,在村边画一条白线,又从前方山边微凹处盘旋而去。村头有一所初级小学,一溜五间土房,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在这里担任一至三年级的各科教师。他们介绍说,他们负责附近几个村子30多个孩子的初小教育;先用瑶族语言教授孩子然后再用汉语教一遍。这样,教出的孩子既会本民族的语言,又会说汉话;而他们自己,则是瑶汉两族语言都精通的。经细问才知,他们原是县中学的毕业生,白裤瑶族人,自愿回乡从事教育事业。
村民每户筑有一大间棚式房屋,约有三四十平方米。里面分隔成居室、工作间和灶房等等。因依山而建,地基有斜坡,需要垫平,所以,有的房下,依斜坡架出一个十来平方米的猪圈,和上面正式的房子,成二层楼的形式。有趣的是,他们在房子旁边,用四根大木柱架起一个粮仓。木柱埋成正方形,在约一丈高处,担上木板,四周用木条围绕,上面是一个蘑菇形的棚顶。这样,打下的粮食放进去,就不怕日晒雨淋了。最奇特的是四根木柱在离地四五尺处,都套着一个底部凿穿、倒放着的光滑的瓷缸,一个个像大瘤子似的,鼓鼓的矗在那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我们见此光景,不胜纳闷。老韦笑道:“这是防鼠用的。瓷缸光滑,且倒着放置,下粗上细,老鼠绝对不可能越过瓷缸,爬到粮仓里去。”
我们围着这奇异的防鼠粮仓,非常钦佩瑶族同胞的聪明才智。但是,任何发明创造,绝非一日之功。这聪明、执著的发明人是谁?据历史资料记载,这里的瑶族历史悠久,在宋代以前,就从湖南迁徙到南丹来了,那么,它很可能是世世代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瑶族同胞对我们很友好。我们推门进家,他们一看便知是来参观访问的,无不笑脸相迎。在一处草房前有几位年轻的姑娘,正坐在一起绣花。她们一律穿蜡染的灰百褶裙,上身穿自织自染的黑布背心。这种背心,用两片黑色方形布,联结四角而成。背后一块,有绣得很好看的方形彩色图案。所以穿起来,颈项、肩胛部大都裸露在外面,显得潇洒、开放而别具浪漫情调;南方山区天热,这样,也会很凉爽。我们凑上前去搭话,看她们的手艺,她们并不拒绝,微笑着捧起来让我们仔细欣赏。她们绣的是男子穿的白裤脚上用的黑色镶边,约有一寸宽,用红线绣成五条宽约一毫米,长约十厘米的红条。有的已经绣了厚厚的一叠,这说明不是给情人绣的,而是要拿到集市上出售的商品。我们啧啧称赞绣得好,别致,她们大都听得懂。一张张诚挚、憨厚、微黑的圆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她们笑起来两眼眯着,弯眉闪动,嘴角上引,妩媚大方!
但是,当我们提议给她们拍照并同她们合影时,她们嘀咕一阵,几位年纪大些的背过身去,两位年纪小的(大约十五六岁吧)就干脆拿起板凳要进屋去了。
大约十分钟过后,她们手挽着手又从房后款款走了回来。都换上了一色的新褂子、新裙子。那黑的更黑,有些发亮;灰的更灰,闪闪有光;绣的花和图案也格外艳丽,搭配得十分和谐,显得稳重、大方。脸也洗了一遍。她们亲亲热热,面带笑容,并排站在山坡上,摆好姿势,我们的摄影师咔嚓咔嚓一连照了三张。然后,又同我们合影留念……
至今,每当我看到这合影,便能感受到瑶族同胞真诚纯朴的情谊。我们各民族人民尽管相距千里,心却是这般亲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