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阅读
  • 0回复

谁是“张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29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人与人

  谁是“张明”?
在南京钟山医院,有位名叫“张明”的医生,二十年坚持为各地患者邮寄治疗瘰疬的药。“张明”这个名字屡屡出现在患者的感谢信上和道谢声中,但医院工作人员的花名册上,压根儿没有这个名字。
瘰疬,俗称淋巴结结核,是一种较顽固的慢性病。南京钟山医院擅长治疗这种疾病,他们自制的“消瘰丸”、“消疬冲剂”,疗效显著,价格便宜,吸引了众多患者。许多远方患者常常给医院来信介绍病情,请求寄药医疗。为尽快解除大量外地患者的疾苦,一九七○年,这家医院在人手少,门诊量大的情况下,决定开设问病寄药服务项目,并为出院后仍需用药的患者提供方便。老院长徐学春率先挑起了这副担子。为便于联系,避免人事更替给通信带来麻烦,老院长与大家商量,起了个易记易写的名字“张明”。打这以后,全院有十余人先后用了“张明”这个名字。
一九九○年初冬,一位安徽农民带着麻油、花生米来到医院非要见见“张明”医生。原来三年前,这位农民患了瘰疬,四处求医,卖猪卖鸭花了许多钱,仍不见好。一九八九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这家医院写信,希望得到不见面的治疗,很快收到医院寄来的药。经半年的用药治疗,仅花一百余元,就消除了病灶。所以,他特意赶来面谢“张明”医生。
寄药治疗要取得预期效果,诊断准确是关键。因此,每接到一封信,医生都要逐字、逐句反复琢磨。一次,医院接到一位苏北患者的信。这封信字迹潦草,一百四十多字,错字、别字竟有五十个。一位医生便将不清楚的地方一一抄下来,写信询问。但患者文化水平太低,去了多次信,他才把话表达清楚。最后,医生们终于确诊是肿疡型瘰疬,开始给这位患者寄药。过了一段时间,便传来这位不见面患者康复的喜讯。
二十年过去了,“张明”医生已为全国的患者寄药两万多副。现在,第十三任“张明”正在继续她前任们的工作。
                 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工会 莫惠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