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鸡肋的启示——重庆蓄电池总厂技改悟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7
第2版(经济)
专栏:

  鸡肋的启示
——重庆蓄电池总厂技改悟道
本报记者 颜建军
眼下,各地汽车蓄电池滞销,而重庆蓄电池总厂出的却在走俏;不仅于此,新上的各类工业蓄电池全都走红。各地去取经的人不禁向厂长张净打听奥秘所在,张净并不卖关子,但说的话似乎有些离题:“不知各位注意到‘鸡肋’没有?”“鸡肋?”众皆惊愕。“对!”
信号鸡肋
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但终将弃之。鸡肋,也是物品使用价值到了极限的信号,若不顾信号超极限继续使用,则将产生负效益。张净厂长说,工业企业里,有不少鸡肋似的老设备,明明老掉了牙,却仍在大量吞食能源、材料,结果“一餐三遗屎”——吃得多,拉得也多,就是不长“个儿”,经济效益极低。
1985年,张净厂长刚上任第二年,工厂就创历史最高利润水平1100万元,当全厂还沉浸在年终分奖的喜悦中时,张厂长就去车间找出好些“鸡肋”——40年代的铅粉机、胶壳机、充电机。这些设备耗能耗料污染重,严重影响了投入产出率。他心里盘算着,要上世界最先进的铅粉生产线,要将胶壳改产为节能省料成本低的塑料壳。这样做,当然得从企业利润留成中抠钱。一些老工人大惑不解,手抚着漆色模糊的老设备舍不得淘汰,说:“明明还能用,就花钱买新的,有这个必要吗?”
张厂长那套关于“鸡肋”的理论不久就在厂里传播开来,说什么“长痛不如短痛”,什么“鞭打病牛——拚旧设备扔资金劳力换低效低速”,什么“技改后会投入少、产出多、效益更好”等等。他还讲了国家发展能源、交通、通讯的规划和前景,说:“要适应能交、通讯发展的大趋势,仍靠单一的传统大路货——汽车蓄电池,明显不行,必须痛下决心扔掉‘鸡肋’。”
换上鸡腿
这家年近50的老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鸡肋”比比皆是,要一下扔掉谈何容易;可厂领导和职工代表已花了一年时间,摸清并预测了市场行情,决心引导工业用电池新潮,为铁路、煤矿、邮电、汽车生产新型电池。
对这点儿心思,银行很理解,贷款987万,可全部技改项目要1400万,缺口谁来补?张厂长一咬牙,向职代会提议当年少建两幢职工住房,招来好些人的非议。好心的同志劝张厂长:“你任期就4年,还不趁现在厂里效益好,舒服两年?何必搞‘脱胎换骨’,折磨自己得罪人?!”张厂长恳切地回答:“大伙儿会理解的。扔了鸡肋,就得让大伙儿吃上鸡腿!”
从1986年到1988年,潜心搞技改的日子真是苦呵!厂里收益下降,住房建设一再压缩,工人奖金也不再令左邻右舍羡慕。而3年过后,苦尽甜来──全国汽车蓄电池滞销积压,市场急需各类工业用电池,这个厂用3年苦磨出的新产品赶上了工业消费新潮流;到1989年,贷款全部还清,当年还获利1067万,职工真的啃上了“鸡腿”。而张厂长,他又在琢磨什么呢?
心想全鸡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厂的固定资产增加了6倍,等于12年赚回6个厂;而且资产的成倍增值主要是靠贷款——还贷——再贷——再还的自力更生积累的。
如果第一次走进现在的车间,你会以为这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关键的设备都是进口的,达到国际80年代中期水平;主要的生产线如铅粉线、蓄电池外壳线、总装线等得到彻底改造,生产规模扩大了40%;新产品层出不穷,质量愈来愈高、成本愈来愈低、市场愈来愈大、收益愈来愈好。一句话,一个原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已改造成为一个技术密集的效益型企业了。
“扔掉鸡肋,换上鸡腿,心想全鸡。”这只是张厂长对技改的比喻。实际上,他的胃口岂止在“全鸡”。最近去发达国家兜了一圈,他又计划将新型电池打入玩具、计算机、家电领域,不仅要占稳铅酸蓄电池市场、扩大“免维护”汽车蓄电池生产,还要开发镍电池,并与法国以补偿贸易形式谈起了小型密闭式电池的技改项目,而且手里的全密闭24安时电池已快问世。
张厂长这两年尝到了甜头,而对未来的忧患也与日俱增。因为,他感到技改太重要了,简直不可须臾松手;可以说,企业未来的竞争就在技改上。有人问:“怎样当厂长?”他说:“眼盯市场,手抓技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