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身后有个强大起来的祖国”——记中科院金属所青年科学家卢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30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身后有个强大起来的祖国”
——记中科院金属所青年科学家卢柯
本报记者 蒋涵箴
26岁的卢柯,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快凝合金国家开放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是我国最年轻的科学家之一。
1989年4月,金属所让卢柯赴日本读博士,他爱人也接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些同学亲友说:“两个人同时出去将来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赶快抓紧时间办手续吧!”
卢柯却在反复思索:“就整体科技发展水平来说我国是落后的,而就局部来说,有些方面不一定比国外差。金属所具有国际水平的仪器设备和科研环境,所以自己能在读硕士学位一年多时间内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5篇论文。在国内,特别是像金属所这样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完全有条件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
当时卢柯所从事的非晶态合金的晶化机制研究,是一项与我国重点攻关高技术新材料项目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已经得到了一些十分有价值的结果,如果坚持一两年把这项工作深入下去,很可能使研究工作进入国际上该领域的先进行列。他实在不忍心放弃这项刚起步的研究工作。
经过一段思想斗争,小两口都选择了在金属所完成博士学业。卢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常常干12小时。有一段时间他的身体支持不住了,导师和家人都劝他不要太“玩命”,而他无法中断自己的工作,因为他已感到实验室是自己的天地,在这里苦干生活充实、富有。整整半年多,他都是边吃药、打针边工作。也正是在这艰苦而又幸福的1年4个月里,获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不但在理论上发展了非晶态合金的晶化机制,而且利用非晶态合金的晶化过程发明了一种制备超细金属微粉的新方法——非晶晶化法。这种在国际上被视为独树一帜的新制备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被列入国家高技术攻关项目。1989年10月,卢柯荣获了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去年初,卢柯顺利地通过博士论文答辩。3位学部委员对他的博士论文予以高度评价,尤其是肯定了他在晶化机制方面的创新成果。答辩会结束后,他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去年8月,卢柯前往瑞典参加国际会议。虽然他是第一次出国,因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许多论文,早为国外同行所熟悉。会议期间,每天都有许多国外专家与卢柯讨论学术问题,了解金属所的动向,有的邀请他去搞合作研究,有的愿提供资助请他去工作。
卢柯激动地说:“如果能安心在国内踏实地做工作,充分利用优化的‘小环境’,不出国也同样能够做出国际水平的研究工作,同样能站在国际学术讲台上,因为我们身后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实验室、研究所,有一个正在强大起来的祖国和民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