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火铺如今好红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30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主义建设在农村

  火铺如今好红火
本报记者 潘帝都 胡跃平
新年前夕,记者被吸引到了贵州省盘县特区火铺镇。
火铺镇,曾是一个出了名的穷镇,现在却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县属区级镇。
这里,公路纵横交错,铁路穿镇而过。全镇6个自然村,村村通公路,村村有电话,村村响广播。镇上楼房幢幢矗立,中小学校、影剧院、俱乐部、百货大楼和大大小小商店、旅社鳞次栉比,人群熙熙攘攘,过往车辆川流不息……
火铺的确开始富了。全镇有镇办、村办、组办和个体企业共406个,1990年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实现利税500多万元。镇里有1592家农户,6985人,户户都住上砖瓦房或“小洋房”,普遍购买了电冰箱、彩电、收录机等家用电器。1990年,人均收入超过800元,吃粮300公斤。农民存款总额达159万元……
火铺的巨大变化,令了解它历史的人着实吃惊。
火铺镇地处云贵交界海拔1800多米的万山丛中。解放前,这里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寨,家家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茅草床,做饭取暖一不小心,火烧“连营”是常事,故得名“火烧铺”。
新中国的诞生,给火烧铺带来了盎然生机。木瓦房逐渐代替了茅草房,床上铺上了新棉被,于是便去掉“烧”字,改名“火铺”。而彻底使火铺镇改变面貌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滥泥箐是镇里的一个小村寨,记者看到,就在寨旁的河滩上,一座具有现代化气势的镇办企业——火铺焦化厂巍然矗立。这个厂年产值1200万元,利税400多万元,其生产规模在省内乡镇企业首屈一指。
在厂办公楼前,我们见到了年仅36岁的厂长张晓康。这位土生土长的朴实农民,1987年只身跑到云南与人合办铁锅厂,历尽艰辛,练就了一套办企业的本领。当他听说家乡要办焦化厂,心里腾起了一股改变家乡穷面貌的激情。他毅然舍弃经营正红火的铁锅厂厂长职务,赶回家乡投入焦化厂的筹建工作。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我放弃铁锅厂,虽然个人损失近8万元,但建成焦化厂,全镇每个农民平均可增收200多元。富了一人不算富,富了众人才算富呀!”
改革开放促进了火铺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张晓康式的农民企业家。
上沙淤村地下无资源,但宜林宜牧的荒山草坡多,镇党委决定从镇办企业收入中拨出10万元专款,在上沙淤建立果木林基地。去年春节前夕,7万多株果木苗购来了,但要及时栽种却十分不易,镇领导也感到为难。然而,植树的第一天,上山者竟达千余人。镇机关干部荷锄扛锹走在前,上沙淤村男女老少全上阵,中、小学师生也闻讯赶来……仅半个月时间,7万多株果木苗硬是按质按量全部栽完,成活率高达95%以上。更使人想不到的是,谁也没有提出要一分钱的报酬。一些老人对此感叹地说:“那场景,那干劲,10多年没见过了,像个干社会主义样子哟!”
火铺的巨变,还在于有一个踏实苦干的镇领导班子。
在镇机关大楼会议室,一幅“火铺镇十年发展规划”的沙盘模型摆在我们面前。从南往北看,41.2平方公里的火铺镇地形,犹如一只壮实的熊。
“这只熊全身都是宝呀!”镇党委书记屠明国,这位年青持重的外来干部对火铺镇倾注了无限的深情。为了筹建焦化厂,他带人走山西,上四川,下两广,行程逾万里。屠明国心血没有白费,焦化厂从破土动工到投入试生产,前后仅用10个月时间。人们都说:“这是奇迹!”
“我们将在这里建第二个焦化厂;这里准备建水果罐头厂、纤维板加工厂;那里要建个综合农场、人民公园……”36岁的本地干部、副镇长蒋华清如数家珍般地指点着沙盘,向我们讲解着火铺镇的“八五”计划。
透过这沙盘,我们深切地感觉到,已经有了可喜今天的火铺镇,正描绘着更美好的明天。
(附图片)
上图:新建的供销综合大楼。
左图:昔日荒山坡,今日茶果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