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立场和方法上的启迪——谈《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1-30
第5版(理论)
专栏:

  立场和方法上的启迪
——谈《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 甘霖
读何新的文章,要平心静气。若有一团意气横梗胸中,则不免滔滔者天下皆是之见。
读何新的谈话录,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是他的立场及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我以为这才是于人富有启迪的地方,因为具有正确的立场,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则可以举一反三。我想从这方面谈几点感想。
一、十余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给我们的社会灌注了活力。但问题也在日渐积累。似乎今天积聚了大量的困惑,给不少人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因此,人们在感受了注重实际、勇于摸索的现实行动的可贵之后,更体会到思路的清晰与真知灼见予人的幸福感。换句话说,现实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理论的正确指导。这是思想的魅力。会心者有之,何新的思路是清晰的,见解也是明确的。重要的还不在他的观点有独标一帜、出人意料之处,而在于这些观点所凭依的思想背景。我以为可取的是作者有比较丰厚的历史感和与之相统一的逻辑性。近年来一些人论及现实问题易发空论,原因之一,在没有或较少历史感以为铺垫,显得不扎实,没有说服力;而另一个极端是历史和现实问题都谈得很实,确凿有据,但往往不能正确地指出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导致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这种不给人以希望的理论(舆论),确实影响了相当多的人,令人灰心丧气,心中黯然,其原因在于不能把握历史发展的逻辑,对未来的说明不能作正确的理论上的前瞻。读何新的谈话录,虽然观点可不尽从,或与之相反,却感到在针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立足点上,作者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一种历史的贯通感,揭示了某种逻辑的必然性,读完之后,思索与希望并存。
二、人们都知道独立思想的不易,何新的这个特点是很突出的。但这里想强调的,倒是思想的独立性虽可贵,却并非可以绝无依傍,——思想家或学者是有自己现实的立场的,这个立场,每个有思想的人自觉不自觉都依傍着。即如近年来一些以张扬个性,发人所不发为宣言者,也不过多以摒弃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为号召,而以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绳之于中国历史和现实,则也一点不含糊。其立场如何,自不待言。许多对中国传统与现实的批判,只图大胆、新奇,不求合理、切实,而与西方的诸多指手画脚如出一辙,即因此故。何新宣称自己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这种精神在他的研究中体现了出来。这种立足于中华民族利益的立场,或许有人目之为狭隘,但的确是我们审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时需要加以严肃把握的,否则我们就会如同失去空间中的坐标点一样,不能清楚自己的位置所在,或者误植坐标,贻误自身。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重大的分歧和失误,不能不说有此思想认识上的根源。
三、经济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决定因素,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分析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但很多人不从这一显见的事实出发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却单纯地、片面地大讲“人道”,强调文化的决定作用,以为这样就天下太平,可以吸引投资,创造财富,实在不免有些天真、过于理想化。在国际关系中,一切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活动都是有经济背景的,都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的。美国总统里根在告别演说中说得简洁明快:“我们相信,要实现持久和平,只能靠实力而不能靠我们对手的善意。”不能说总统先生信仰马列,却可证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历史运动的自然法则。这个法则不仅适用于它被发现的年代,也同样适用于今天。何新宣称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正因为他“发现它的确是观察和分析复杂问题的最有效方法”。这是真信马列,真行马列。
以上三点是立场和方法上颇值得取法的地方。以我个人的粗糙领会,作者在方法上还有两点偏颇之处:
第一,在比较中国与世界(主要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时,较多强调了中国的优势和未来,而过多地注重了世界经济的困境和现实。这种比较,不太严密,可能导致对国内经济形势的过于乐观。
第二,这种不严密的原因,大概在于作者对国内的问题不能全面地加以把握,尤其在如何启动内部活力,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基本问题上,尚有理论上的缺陷和不足。就方法而言,在于不能突出我们自身形成什么样的合理的经济运作机制这个决定性的内部因素,而偏向于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这个外因。如果不将问题的重心放在内部,则理论的阐明易流于空洞。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点、至少是这两点偏颇,与其说是苛责于作者(限于谈话的形式和主题不可能面面俱到,或侧重点不同)的,毋宁说是自己作为读者应该注意的。               (作者二十七岁,硕士研究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