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阅读
  • 0回复

爱国·求实·创新·奉献——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谈青年科学家的培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0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爱国·求实·创新·奉献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谈青年科学家的培养
本报记者 蒋涵箴
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科技队伍,顺利完成科研重担逐步向青年一代的战略转移是中国科学院90年代的奋斗目标之一,为此,记者请周光召院长谈谈对青年科学家的希望。
周光召说,目前全院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已达44岁,年已50或接近50岁的占总数的50%以上。在13000多名高级研究人员中,45岁以下的不到650人。到2000年,五六十年代进院的2万多科技人员大部将退离岗位,未来发展科技事业的重担不能不落在主要是1976年以后入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这批青年人肩上。
谈到中科院如何创造条件促使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周光召说,要从深化改革入手。要努力摆脱旧体制,克服大锅饭、铁饭碗、近亲繁殖、部门所有、论资排辈、低效率等弊病;逐步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有竞争力的新体制,使大家团结协作,共同拚搏。如果不这样做,中年一代在旧体制束缚下所经历的许多苦恼有可能在青年一代身上重演。
他介绍了正在制订的《中国科学院关于在年轻科技人员中实行若干新的管理制度的意见》,重点突出了以下三点:
——新制度的核心是引入、强化竞争机制和团队精神,保证青年科技人员有更多的平等竞争机会,在一个科研集体内发挥创造性和表现工作能力。一切有志于献身科技事业的青年,不论他们来自院内院外,是国内培养的,还是留学归来的,都将一视同仁,都能在充满竞争和集体协作的环境中去拚搏,并能在精力充沛、最富有创造性的年华里去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新制度中有若干规定将为青年人在重要岗位上锻炼提供保证。对于植根祖国大地、立志为中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和民族振兴作出默默奉献的青年,尤其要备加爱护,精心培养。
——从长远发展和整体利益的需要看,应当在保证新体制的建立和运行的范围内给青年人以较多的支持和照顾。为此新制度提出了若干优先支持与奖励青年的措施。
周光召说,培养与造就新一代科技人才,需要全院上下从各方面做出持久的切实的努力,为此,中科院还要设立“伯乐奖”、“扶植青年成才奖”。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青年们自身的奋力进取。单凭年龄优势是接不了班的。要业务精湛道德高尚。因此我们殷切期望青年能够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真正做到爱国、求实、创新、奉献。中科院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在新中国刚诞生时抛弃在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任何时候它都体现为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今日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联系在一起的,本质上是统一的。肩负重大历史责任的青年一代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不忘哺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并把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求得真理,须注重实践。周光召说,实践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说尤其重要。有些青年在业务活动中,存在着轻实践的倾向,加之缺乏系统的严格的基础训练,不少人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希望青年们能争取机会,较多地接触实际,并通过实践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科研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在近几年特批晋升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年轻人中,不少都是瞄准那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或某一学科最前沿的课题,抓住不放,潜心钻研,表现出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经过几番拚搏,终于做出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