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弘扬祖国文化的论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01
第8版(副刊)
专栏:

  弘扬祖国文化的论坛
戴文葆
在弘扬民族文化声中,中华书局主办的《书品》杂志悄悄地度过五周年了。这份刊物,从学术内容到印制形式都相当精湛。近数年来,期刊如林,争奇斗艳,她却淡泊宁静,不施粉黛,而以才识与国内外学术界人士相见。
《书品》创刊于1986年,1987年公开发行,大32开本,每年4期,每期近70页。顾名思义,《书品》就是品书录,主要品评我国的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而且着重评论和介绍版本图书。“品”字也含有标准和尺度的意思。它介绍整理研究的心得,点校注释的评价,编辑订补的体会,阅读检视的感想等等,从不同角度审视一部书的得失,切磋探讨,使著者、编者和读者三者之间意见沟通,联系密切。
我国文化典籍繁富,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从宏观说来,内容广博的古籍,可说是“显隐必该,洪纤靡失”;但从若干具体书籍看来,时移世异,不免内容艰涩,流传中又有错讹脱漏,残阙断烂,且前人的编订工作也有无心之失。因此,古籍整理工作包括校勘、标点、注释、今译等项。每项工作均非易事。标点注释与校勘分不开,勘出误字,标点注释随之变动。检校只看字句异同,若不深究其意,不仅校不出新水平,甚至面对讹误也看不出问题来。古籍整理工作是学术性很强的科学研究工作。近十年来,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局面,20本《书品》里就有代表性的反映,不仅有原著的点校本、注释本、订补旧编,辑录散佚,而且有新编的专集、全集与合集,以及成套的大部头书。在内容上,从殷墟、周原的龟甲兽骨到孙中山、章炳麟的论著。《书品》成为交流整理工作经验的会堂,展示古籍整理成果的窗口,针砭缺失误谬的药石,也就是弘扬祖国文化的论坛。这个刊物,和它的姊妹刊《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还有一个特点:没有什么迷人的广告味,不出喧闹的叫卖声;不像有些书评华而不实,内容苍白疲软。《书品》上不少文章写得切实具体,有见解,有信息,具有科学价值,而且风格文静,表现了说理讨论的风度。对于古籍整理者、文史研究者、编辑工作者和文化机关团体,《书品》是可信赖的良师益友。读《书品》是一种熏陶,也是一种享受。
爱书者定会领悟,《书品》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儿。离开了这一明智的决策,便没有《书品》,而只有书厄!《书品》问世成为一个好兆头,各地古籍出版机构增多了,古籍整理研究的规模空前地扩大了,研究人员免于惶惶惴惴了,年轻人像蜜蜂那样在古籍丛中汲取营养了,横遭践踏的传统文化受到尊重了。在《书品》诞生的1986年,陈云同志为中华书局成立75周年题词称:“做好古籍整理工作,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在祝贺《书品》创刊5周年之际,特别令人怀念刚刚病逝的李一氓同志。他正直而博学,一贯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珍爱者。20年代东渡扶桑追求新知,30年代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40年代在苏北从事抗日民主政权建设,50年代出任外交使节。到晚年,以最大的热忱致力于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工作。才德与职务都真正相配合。正如《汉书》刘向传赞中引仲尼的话说:“材难,不其然与!”这几年许多新编的文史哲古籍及研究参考资料,正是悼念他的最恰当的纪德丰碑。
古籍遭厄的“风雨如晦”的岁月后,喜见《书品》创刊,承担着“鸡鸣不已”的使命。文化的韧性不畏强暴,祖国文化与缔造文化的人民同样不朽。不能把新校点新编订的含有许多错误的古籍留给后代子孙,那末,品书的雄鸡,为文化的繁荣继续放声高唱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