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为稳定发展农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02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稳定发展农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本报评论员
农业稳定发展需要更好的环境,这正如把庄稼种在旱涝保收的田里,丰收才能十拿九稳一样。道理并不深奥,但当前特别值得各方面重视。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取得了这样的共同认识。
去年的丰收,是历史上少有的、全面的、增产幅度较大的丰收。这是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科技人员艰苦奋斗、辛勤工作的丰硕成果。当然,气候条件好,也是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连续两年农业增产,说明农业发展还很有潜力,也说明发展农业需要全社会关注,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
处于基础地位的农业,一方面支持着国民经济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本身的发展又有赖于各行各业的帮助。我们高兴地看到,治理整顿对于改善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发挥出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作了很多努力,例如建立各级农业发展基金,组织群众大兴农田基本建设,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加强和改善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调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努力解决农产品的购销贮运问题等。没有这样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农业连续丰收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自身积累机制的根本改善,需要一个过程。很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需要进一步配套、明确,至于逐项不打折扣地落实到基层,更需要做大量艰苦、扎实的工作。
我国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对于这个最基本的国情,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但是,经济发展到今天,对农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吃饭问题上,就不够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和经济运行规律所决定的。国民经济要保持稳定协调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实可靠的农业作基础。我国人口中,农村人口占那么大的比重,8亿多农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产品的消费者。农业不发展,整个国民经济不可能发展。同样,农村市场不启动,整个国民经济就活不起来。农业和农村对我国四化建设有特殊意义,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40多年来,我们经历过几次重大经济调整,而每次调整的起因,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工农两大产业发展的失衡。农业被削弱,支撑不了过快扩大的工业生产规模。最近这次调整,中央的思路非常明确,也是从加强农业开始的,先理顺工农业发展关系,进而带动与促进其他方面的改善和发展。实践证明,要少走弯路,就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无论丰收还是歉收,都要毫不含糊地把农业作为优先发展和重点支持的产业。
当前,农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仍存在不利的一面。改善农业所处的经济环境,逐步赋予农业以内在的动力与活力,需要多方面作出努力。既要把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一个产业来对待,尽可能按照价值规律与它打交道,尽可能满足它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要求;
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特殊性,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尽可能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比重。增加农业投入,要十分重视调动集体和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因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农民的投入是主要的。但是也应看到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仅靠农民的投入是不够的。这不仅因为农业本身基础脆弱、积累能力很低,还在于现在农业的建设,已大大超出了传统农业的建设范围,超出了农民的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力量所及的范围。
丰收后,一些地方相继出现卖农副产品难的问题,这有可能成为影响农业进一步稳定增产的不利因素。对于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重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虽然基本上形成了商品生产格局,但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供产销链条衔接得还不好,农民在商品交换和流通过程中仍处于被动地位。流通领域各种问题的背后,实际隐藏着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化解“卖难”矛盾,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要提倡农民和农村中的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商品生产者,在完成国家任务后,直接进入流通和加工领域,以搞活农村经济;要把大家的认识统一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上面来。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农民的利益保护住了,农民的积极性就保护住了,农村的生产力就会持续发展。
在连续获得丰收后的1991年,因为“基数”更大,起点更高,发展农业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鼓舞信心的同时,冷静地分析问题,看到当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积极性的各种不利因素,抓住有利时机,采取积极措施战胜困难,促使农业继续升温,确保1991年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努力使农村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