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不能让事业迁就人”  首钢领导干部能上又能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0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不能让事业迁就人”
 首钢领导干部能上又能下
本报讯 如今,干部能上能下,已经成为首都钢铁公司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1978年至1989年的11年中,首钢共调整不适应工作的厂处级干部578名(不含正处级降为副处级),其中免职557名,撤职21名。因不适应工作被免、撤职的厂处级干部,每年平均占干部总数的9.1%。干部能上能下,增强了首钢干部队伍的活力,有力地保证了首钢的改革和发展。
首钢实行全员承包制,提出了干部能上能下的客观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发展目标与全体职工的利益密切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在企业发展中责任重大。这就要求废除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真正实现干部的责、权、利相统一,对企业不能作出应有贡献的干部,必然要被淘汰。
改革之初,首钢党委就明确提出“不能让事业迁就人”。1978年至1982年,首钢党委先后为700多名文化高、素质好的年轻干部办了7期培训班,准备让他们接替不适应的干部。这期间遇到相当大的阻力。面对这种情况,首钢党委毫不动摇改革干部制度的决心。伴随着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行政措施,700多名新干部终于走上了领导岗位,182名不称职、不适应工作要求的厂、处级干部被调整下来,打开了干部能上能下的局面。调整以后,领导班子的素质明显提高,结束了一些厂、矿多年徘徊或亏损的局面,生产形势日趋见好。生动的事实,使首钢职工看到了干部制度改革对企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形成了新观念。
首钢干部能上能下的客观标准是看干部能否带领职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创造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在首钢,“3个月不完成包保任务,6个月打不开局面”的干部,就要坚决调下,这在首钢已经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1988年底,处于公司生产龙头地位的铁厂,生产严重滑坡,第二年上半年,仍未能扭转被动局面。公司党委组织部组织了40多人的考察工作组驻进铁厂,逐个岗位逐个班组地了解情况,深入细致地考察铁厂领导班子的工作,最后总结归纳出6个方面共50多个问题,经全厂职工讨论,对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撤换了主要领导干部。新配备的班子,上任后打开了工作局面,连续100多天创造了日产超万吨的高水平。首钢近几年被免职、撤职的干部,绝大多数都是辛辛苦苦、埋头苦干的,但生产上不去,效益创不出来,没有尽到领导干部应尽的责任,就要被调整。
实行能上能下,必须有充足的干部来源。首钢党委认为,只有全面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使优秀干部不断涌现,才能有效地加速干部的代谢。他们发动群众,广泛推荐多层次的后备干部,建立了一支班组长以上的、与现职1∶1的各级后备干部队伍。1988年,经群众推荐,党委认定,又建立了一支640人的厂、处级后备干部队伍,去年扩大到了1600多人。
首钢党委慎重对待调整下来的干部,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同时分析每个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将这些干部安排到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岗位上去。在首钢,干部能下还能再上。调整下来的干部仍然可以继续竞争,条件具备了还可以再上来。现在的厂处级干部中,就有41名是调下后再次提拔上来的。
                          (钟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