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科技日报》就科技成果转化发表署名文章 做好“转移”这篇大文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0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技日报》就科技成果转化发表署名文章
做好“转移”这篇大文章
本报讯 《科技日报》11月19日在头版发表张锡杰所写《做好“转移”这篇大文章》一文,文章认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
文章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四大”的讲话中指出:这场转移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进一步深化,是把这个转移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
文章认为,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作用,关键是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转移”与“转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实行“转移”的紧迫性、危机感,就不会自觉地、积极地去促进“转化”工作;同样,如果没有大批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地“转化”,“转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文章说,在90年代,我们面临着十分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就必须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80年代,全党工作重点转移以后,我们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过去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走的还是扩大规模、靠外延来发展经济的路子。当然,也应当看到,这些年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对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对农业技术的推广等等。这些进步为第二次转移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文章接着说,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继续靠扩大规模、增加外延、粗放经营来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文章强调,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对这次转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怎样强调也不为过的。
文章引用国家科委提供的数据说,近几年来,在省、部登记的科研成果每年以2万多项的速度递增,专利以每年1万多项的速度递增。“七五”期间,省部以上的科研成果累计达11万多项,从1981年至1990年,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有6454项。这是一笔巨大的潜在财富,为许多国家所羡慕。但遗憾的是,这些成果真正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只有15%左右,这是一种最大的浪费。
文章提出,如何建立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是当前深化改革的中心一环。要激励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使企业逐步成为科技型企业,成为开发新生产力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当前,要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第一线去,为搞好大中型企业和推动科技兴农做出新的贡献。
文章说,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还要大力加强高科技和基础研究工作。这是增强科技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问题。我们要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大面积推广投资少、效益好、见效快的科研成果,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文章最后指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科技、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转化网络,形成科技转化的良性循环。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与技术市场相结合的科技成果推广的运行机制。其次,要增强全党、全民的科技转化意识。要通过对大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事例的宣传,使全党、全民取得共识,把科技成果转化变成自觉的行动。第三,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为此,应当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面向社会筹集资金,逐步使企业成为新技术开发和推广的主体,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体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