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小侨乡”——川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03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侨乡纪行

  “小侨乡”——川沙
本报记者 徐林
50年代初,为抢修海塘的报道,我曾去过川沙县,在东海之滨度过几个风雨之夜,当时的川沙,满目疮痍,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今日重访,焕然一新,已完全辨不出当年面貌,海潮依旧,人庐飘没的惨景早成了历史遗迹。
川沙如今是全上海瞩目之地。宏伟的开发浦东新区规划350平方公里中,川沙占了312平方公里。换言之,川沙县70%的土地划入了浦东新区。难怪川沙人颇为自豪地说:“开发浦东,实际上就是开发我伲川沙。”
川沙在上海素有“小侨乡”之称,旅居海外的华侨和原籍在川沙的港澳同胞就有1.3万人左右,归侨、侨眷有4万多人,占上海38万归侨、侨眷的11%。当年迫于贫穷,靠着“三把刀一根针”(菜刀、瓦刀、剪刀、绣花针)飘泊海外的游子,如今却成了川沙的“优势”。他们身居异域,根植桑梓,为祖国和家乡的振兴繁荣做了不少好事。自1979年以来,他们捐资赠物为家乡兴办幼儿园、小学、中学、敬老院和修桥铺路,共折合人民币600多万元。
在县侨联副主席王守清陪同下,我参观了由港商投资办起来的江镇丝绸时装厂。这是一家专门生产出口丝绸服装的乡镇企业。虽是家乡镇企业,却为国家作了不少贡献。1989年川沙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2亿元,这家厂的产值就占7000万元,1990年增至9200万元。1979年7月,工厂刚创办时只是个“三来一补”的小厂。现在,这家乡镇企业同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联营,扩大了生产,产品全部外销,产量由办厂初期的月产服装1万件增加到30万件,月产值由当年的10几万元增加到800万元,利润由当年的30多万元预计今年将达到900万元。从1985年起,该厂连续5年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1989年已超过2000万美元。当我们参观时,一辆接一辆的集装箱大卡车驶进不大的院落,女工们忙着往集装箱里装运丝绸服装。
江镇丝绸时装厂只是川沙县乡镇企业的一个缩影。昔日贫穷落后的川沙已发展成为上海郊区县工业品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县委副书记朱岳群说,去年川沙县的财政收入在全国各县中已名列第二,上缴国库的利税居全国各县之首。
“小侨乡”川沙正以雄健的步伐迈向未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开放浦东、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下,川沙不久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