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老汉小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03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老汉小传
士平
在丹麦,他叫霍尔格·汉森;在中国,人们称他为老汉。客居丹麦三年,我时常听到关于他的传说,但直到去年夏天才有缘见到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丹麦人。
那是在一次晚宴上,我恰好与老汉同桌。他虽已年届七旬,看上去却要年轻得多;中等个儿,微胖;四方脸上平平展展,极少皱纹;高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色宽边眼镜,透过镜片,那双褐色眼睛依然炯炯有神,透着坚毅与自信。
刚入座,我便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的中国称呼的来历。老汉笑盈盈地告诉我,那是1978年的事。当时谷牧副总理访问丹麦,在哥本哈根火车站候车时,忽然对他说:“霍尔格·汉森,这名字真难叫,不如按中国人的习惯叫老汉。”就这样,老汉的称呼叫开了。他还学着中国人的做法,刻了一方隶书玉章,常常用图章代替亲笔签名。
老汉很健谈。一晚上,他娓娓向我叙述着他的人生经历。他1918年出生在丹麦的一个小镇里,不到20岁就进了以与东方做生意而起家的丹麦宝隆洋行,交上了第一位中国朋友。二次大战期间,他曾先后被派驻仰光和新加坡工作,开始大量接触华裔。日本侵略者占领新加坡后,他随当地华人一起进入马来西亚的丛林,从事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难忘的岁月使他与华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使他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渴望有机会能亲眼去看看屹立在东方的文明古国。
这样的机会他等了将近20年。60年代初期,宝隆洋行决定向中国派遣非常驻代表。在东南亚的特殊经历使他成为这一职务的最佳人选。当时,中国对于许多西方人来说还是个神秘而难测的地方。老汉的不少亲朋好友也劝他最好别去。可是他没有动摇。
1962年初春,老汉怀着激动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取道香港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是敌意的盘问?是非礼的盯梢?然而一个月下来,他的疑虑消失了。他去了广州、北京和上海,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他游览名胜古迹,洽谈业务,接触街上普通行人。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使他赞叹不已,新中国呈现出来的蓬勃生机更使他入迷。
从此,他手提公文包,穿梭于丹麦和中国之间,开拓着中丹贸易,同时还为瑞典、瑞士和加拿大等国的公司牵线搭桥,联系业务。他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与谷牧等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国刚欲启开的国门又骤然关上,不少外商纷纷撤走。然而,老汉没有走:
他是当时上海和平饭店唯一的外国客人。
他曾作为唯一的外宾参观了通车前的北京地铁……
1971年,老汉升任宝隆洋行的总经理。但他舍不得放弃驻中国代表的职务,于是破天荒地继续兼任这一职务。老汉有远见卓识,他终于迎来了中国开放改革的大潮。在他的努力和关心下,宝隆洋行在中国的业务不断扩大,当年仅他一个人一只公文包的宝隆洋行驻华办事处,如今在各大城市已设立了10来个机构。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1982年,老汉要退休了。别情依依,他见到老朋友谷牧时,不知如何开口。谷牧却笑着对他说:“还没到告别的时候呢!”
果然,老汉离开宝隆后,又创办了丹麦国际贸易咨询公司,经常受其他公司委托到中国洽谈业务。这样,他又一次次地飞到北京。他的访华记录也早已突破10次了。
不知不觉中,夜已深了,晚宴也结束了。临别前,老汉告诉我,他还要继续不断地飞往中国,并且风趣地和我开玩笑说:“小伙子,要是我们在北京遇见,可别忘了我。”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在心里说,“放心吧,老汉!我会记着你的。我的同胞也都不会忘记真正的朋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