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依靠现代科学 建设新的农业生产体系——湖北荆州地区科技兴农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2-0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依靠现代科学 建设新的农业生产体系
——湖北荆州地区科技兴农的调查
去年10月下旬,我们几个同志去湖北省荆州地区的仙桃、潜江、江陵、监利、洪湖等五县(市)农村调查研究,该地区在发展农业科技、保护农业生态和提高农业效益方面所取得的成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效显著
荆州地委和行署从1985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科技兴农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全区科技进步因素占农业产值增加额的比重达到40%,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比1984年提高一倍;其中在粮食增产中的比重高达55%,比1984年提高一倍以上。
荆州地区科技兴农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成效:
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通过科技兴农,使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建成了一批高产高效农田。目前,全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出比为1∶9,高于全国“丰收计划”1∶6.5的水平;平均每亩耕地创农业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382元,比1984年增长30%;平均每亩水田生产稻谷777公斤,比1984年增长20%;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农业产值1827元,比1984年增长28%;人均占有粮食650公斤,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建设了一批科技先导型的农业商品基地。全区以县市为单位建立了商品粮、优质米、优质棉等33个农业商品基地,使商品率大大提高。以5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为例,目前粮食商品率为57%,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创汇农业随之发展,全区已成为重要的外贸出口综合基地,每年的外贸收购总值占湖北省的近1/3。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大范围地推广,不仅保证了粮、棉、油的稳定增长,而且带来了林、牧、渔的全面开发,去年全区多种经营产值22亿元,比1984年增长47%。同时,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步从耕地上转移出来,推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荆州地区按地势、水系等条件划分若干个生态圈,进行科学开发,“山上林果造绿色银行,坡地牧羊开白色钱庄,耕地培肥造金色粮仓,水体养殖办蓝色工厂”,充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据抽样调查,耕地有机质含量比1984年提高20%以上。
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去年全区农村人均纯收入700多元,比1984年增加250多元,并有30万个农户、15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过千元。
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农技报刊资料成了“热门货”,农技培训中心成了“热闹地”,农业科技干部成了“热线人”。农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文明户”越来越多,抹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歪风邪气逐步减少,农村局势稳定、社会安宁。
作法与经验
选准主攻方向。荆州地区从实际出发确定了科技兴农的四个重点:
利用杂交优势。荆州地区科技兴农首先从这里突破。实践结果证明,平均一亩杂交稻要比常规稻增产75—100公斤。近几年,以利用杂交优势为主的品种改良因素,在农业增值中的比重占到15%。
推广高产高效的优化种养模式。如水稻产区的“油—杂—杂”模式,即一季杂交油菜、一季杂交早稻、一季杂交晚稻,一亩地一年三熟,可实现“吨粮田、千元钱”;“油—杂—再—鱼”模式,即一季杂交油菜,一季杂交中稻,一季再生稻,同时在田里养鱼,不仅经济效益比普通的“油—稻”模式提高一倍,而且鱼稻共生实现了耕地生态的良性循环,此类优化模式因素在农业增值中的比重已达到10%。
推广实用技术。全地区选择了100项实用技术广泛推广,初步形成了农作物的栽培、植保新格局。这方面的因素在农业增值中的比重约为10%。
改造低产田。荆州地区地下水位高,为了改造渍害型低产田,他们组织攻关,研究和试验成功了地下埋暗管排水改良新技术,经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应用这种技术,每亩一次性投资100元左右,每年可增产粮食150—250公斤,工程寿命25年以上。全区以推广此项技术为主,初步改造低产田100万亩,这方面的因素在农业增值中的比重占5%左右。
健全科技体系。主要是健全五大体系:一是行政管理体系。二是农科研究体系。以地区农科所为龙头,已拥有农业科研单位49个,正式农科人员12864人,平均每万亩耕地9.4人,大大高于全国平均1.5人的水平。三是试验示范体系。以科研试验区为第一层次,推广示范片为第二层次,农业商品基地为第三层次,示范村为第四层次。这个体系已推出一批成果,仅去年以来就增产粮食1.5亿多公斤,增值4亿多元。四是技术推广体系。以省里命名的科技示范户为“点”,地、县(市)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农技推广站为“线”,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为“面”,点、线、面结合,加上4800人参加的农技集团承包,有效地推广了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五是教育培训体系。地、县(市)有科技培训中心,乡(镇)建科技培训学校,村里办科技培训班,以及104所农技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开设农技课程,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几年系统培训,全区已评定农民技术员21765人,平均每万亩耕地16人,每个村近4人。
搞好社会化服务。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从有利于调动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两个积极性出发,重点抓了以村为单位的四个方面服务工作。一是指导种植计划,二是防治病虫害,三是制种和供种,四是抗旱排涝和农田基本建设。有条件的村,还实行了农机作业、农资供应等方面的服务。
加强村级建设。科技兴农,没有村一级的具体落实,农业科技与千家万户之间就缺乏必要的桥梁纽带。荆州地区在村一级狠抓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村民自治为基础、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群众组织为助手的配套建设,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地区把“带头运用和推广科技,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考核村级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标准,为了给村级组织具体实施科技兴农提供必要的经济手段,全区狠抓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建设。1985年以来,全区村级集体经济补农资金累计达到3亿元,主要用于组织科技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增加农业设施。
努力增加投入。荆州地区在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条件下,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消费,把更多的资金投入科技兴农,实现扩大再生产。全区建立了科技兴农生产备用金制度,每年秋收后即储备下一年的春耕生产资金。全区还建立了劳务投入制度,除一家一户的田间工程以外,每年冬春组织170万个劳动力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组织科技兴农竞赛活动。全区制定了竞赛条例,广泛开展了以建设“吨粮田、双百棉、千元钱”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兴农竞赛活动。地委、行署除组织县市之间的竞赛外,还重点抓100个乡镇的竞赛,其中直接抓了11个乡镇,长期跟踪。各个县市、乡镇都开展各具特色的竞赛活动,广大农村形成了科技兴农“比、学、赶、帮、超”的可喜局面。
两点建议
要进一步解决好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投入等有关政策问题。当前,在科技人员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难放活、科技干部下基层的优惠政策难到位、科技承包合同难兑现、农村科技市场难形成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科技兴农规划的实现关系极大。在农村科技管理体制方面,当前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切实改变上面政技不分、科技人员陷于行政事务,下面(主要是乡镇)部门分割、难以形成科技整体合力的状况。在科技投入方面,当前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设备、科研经费和事业费普遍严重不足。要切实重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事业费基数,增加科研经费,改善科研手段,并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推广,以保证科技源头的旺盛活力。
要把建设科技、生态、效益三统一的农业新格局作为科技兴农的发展目标。追求科技、生态、效益多目标的最佳组合,而不是单一目标的选择。生态是基础,科技是手段,效益是目的,三者不可或缺。荆州地区根据生物群落共生、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遵循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规律,实现“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循环和“种—养—加工”的结合,建立科技、生态、效益的农业复合体。这种复合体已不是传统的间、套、混作和简单的初加工,而是在现代科学支持下的一种更高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这是农业依靠自身的积累能力而稳步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科技兴农的内在动力、根本目标之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